Hi there!
Here's the latest feed from ETtoday 健康新聞.

Add feeds@feed2email.net to your contact list to make sure you receive all your emails
Make sure to visit feed2email.net to get more feeds sent to your inbox.
To find out which feeds you are subscribed to, or to get further help, just reply to this email.


失智症照顧者 2成有憂鬱症

May 02, 9:06AM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照顧失智症者必須勞心勞力,根據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調查發現,失智症的照顧者以女性為主,平均每天照護時間長達13.55小時,連續睡眠時間甚至不到4小時,導致其中2成的照顧者,不到2年就罹患憂鬱症,8成7則同時患有慢性精神耗弱。

▲失智症家庭照顧者 2成有憂鬱症(圖/健康醫療網提供)

40歲的吳小姐就是其中一例,她長期照顧2位罹患失智症的長輩,半年前開始出現失眠、憂鬱等症狀。她說:「這半年來,我的睡眠品質很差,又時常要應付長輩的突發狀況,搞得我心神不寧,只好求助身心醫學科。」

台北慈濟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黃長治表示,失智症患者從發病到死亡,病程約8到10年,有些甚至長達15年。在漫長的照護歷程中,照顧者必須全天候照顧失智症者,產生挫折、生氣、焦慮、憂鬱等情緒反應是正常的,建議尋找抒發情緒的管道,可減輕心理壓力。

照顧者要懂得讓自己喘口氣。黃長治指出,如果經濟許可,可以申請外籍看護協助照顧,並找家中其他的次要照顧者分擔照顧的時間;也可以尋求醫療機構協助,例如醫院提供的老人日間病房,白天可讓病人到日間病房參加精神復健活動,晚上再帶回家照顧;若真的沒辦法照顧.也可考慮將病人安置在老人安養機構。

「沒有健康的照顧者,就沒有健康的病人。」黃長治強調,照顧者常被稱為失智症的「隱形」受害者,失症智病患累垮家人的事件屢見不鮮,呼籲照顧者一定要調整自己,尋求協助,以減輕壓力。

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




媽媽寶寶雜誌/新舊世代大PK! 新手媽咪育兒觀念解析

May 02, 8:29AM

文/林奕如 採訪諮詢/周怡宏小兒科診所院長 周怡宏醫師 攝影‧化妝髮型/班尼頓廣告風格寫真 演出/媽咪蔡宜穎‧bobo王晨妍

隨著時代演進,許多醫療研究已推翻過去的傳統觀念,且為了方便父母帶小孩,育嬰用品也不斷推陳出新;因此,相對也有越來越多新手媽媽採取了不同以往的育兒方式。

根據《媽媽寶寶》雜誌最新調查結果,我們能得知新舊時代的育兒觀念差異,並請專業的小兒科醫師一一揭開各種迷思。

DATA-問卷調查

調查日期:2014/02/17~03/16
調查方式: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
有效份數:1,107
信心水準:95%

在傳統社會中,老一輩的家長在照顧孩子時,大多都是根據自己兒時的經驗來帶寶寶,或是聽從親戚及街坊鄰居口耳相傳的「育兒妙招」,雖然不會出現大問題,但其中不少觀念的可行性仍存有疑慮;慶幸的是,拜科技進步與網路發達所賜,我們獲取資訊的管道也變得豐富,因此大多數的現代媽咪也能擁有較多元化的育兒觀念。

破解傳統迷思

Q1寶寶不喝水,就讓他喝葡萄糖水?

傳統社會中,不少媽咪碰到孩子不願意喝水,第一個反應就是餵寶寶喝下甜甜的葡萄糖水,藉此提升孩子喝水的意願。

國內的資深育兒專家-周怡宏小兒科診所院長周怡宏醫師表示,雖然父母的目的是希望寶寶能適時補充體內水分,防止口渴、脫水等情形發生,但是在這個看似善意的出發點背後,爸爸媽媽卻忽略了「該如何讓寶寶喝白開水,而不是喝下糖水」的問題,畢竟葡萄糖水的熱量比白開水高,喝多了也會使寶寶增加不必要的體重。

其次,市售葡萄糖水的產品內容好壞,也令人質疑。

周怡宏醫師指出:「某些市售的葡萄糖水成分,究竟是純粹含有葡萄糖,還是參雜維生素或其他不明物質,消費者不得而知,且是否專為嬰幼兒設計,也無法確信,尤其來路不明的廠牌更令人擔憂,爸爸媽媽不應為了哄寶寶喝水,就購買葡萄糖水給他喝,以免對寶寶的身體造成負擔。」

解開迷思

寶寶喝水的時機,並非由成人所控制,有時爸媽一廂情願地希望他喝水,但當下他卻不覺得口渴,就會出現抗拒的行為。

若要使寶寶順利喝下白開水,父母必須配合寶寶的生理狀況,選擇對的時間點餵他喝水,通常都能事半功倍,例如外出玩耍、洗澡後、遊戲結束時,都會使寶寶因為體能活動而出汗,這時就能提高他的喝水意願,因此家長只要增加寶寶活動的頻率,就可適時幫他補充水分。

此外,如果寶寶已經到了可以吃副食品的年齡階段時,建議父母可以依照1:2~3的比例,用果汁機把蔬果和水分攪拌均勻,讓寶寶喝下淡淡的蔬果汁,也比直接餵他葡萄糖水還要好。

是否認同

是9%

否91%

Q2食物要先嚼爛再給寶寶吃?

為了讓寶寶吞嚥更順利,有些家長會先把食物嚼爛再餵食寶寶,甚至有一部分的家長相信,成人體內的抗體也能因此進入寶寶的體內,提升免疫力,但這種做法恐怕會使寶寶的口腔受到細菌感染。

周怡宏醫師表示,成人口腔有許多細菌,在嚼食物的過程中,口腔內的細菌容易附著在食物上,進入寶寶的口腔內,雖然其中也含有對人體有益的菌種,但如果寶寶抵抗力較弱時,這些細菌就會造成感染,更遑論用這種方法來提升孩子的免疫力了。

解開迷思

副食品以研磨器或攪拌器打碎食物即可,儘量不要沾到成人的唾液,以免產生衛生上的疑慮,且父母也不要太常與寶寶進行一些過度親密的接觸,否則爸爸媽媽口腔中的細菌也容易殘留在寶寶的臉上或口腔內。

是否認同

是7%

否93%

Q3用布尿布比用紙尿布好?

一般大眾對於布尿布及紙尿布的印象大概都是「布尿布比較不傷害寶寶肌膚、紙尿布用過即丟,便利性高」;不過,周怡宏醫師表示,這兩種類型的尿布,無所謂好或壞,基本上是取決於家長的個人選擇。

他指出,依照目前的流行趨勢,紙尿布比較受到爸媽們的青睞,雖然使用布尿布的確較為環保,但因為現代媽咪的工作時間較長,使用紙尿褲不但能省去許多洗滌時間,且許多大型廠牌的紙尿褲不斷推陳出新,針對材質、透氣性、隔離措施、尿濕顯示設計等功能,已比以前的紙尿褲品質提升不少。

解開迷思

寶寶到了5、6個月大時,開始會學習翻身、爬行、坐姿,包尿布時可能會不小心讓尿液滲出,流汗頻率也會變多,所以此階段應更為重視孩子的屁股乾爽,而不是只是考慮布尿布或紙尿布的好處。

周怡宏醫師建議,白天期間,寶寶上完廁所且沖洗乾淨之後,應有一段晾乾屁屁的時間,家長不需立刻幫寶寶包尿布或穿褲子,大約維持20~30分鐘,避免讓寶寶的屁股有任何物品束縛,就可減少寶寶發生尿布疹的機率,對於往後訓練大小便,也能奠定基礎。

是否認同

是45%

否55%

Q4寶寶睡前要喝多一點奶才比較好睡?

以往有許多長輩在孩子睡覺之前,會多餵一點母奶,藉此幫助寶寶早點入睡或是讓他能戒掉夜奶,根據此次調查結果,我們發現有將近半數的填表者,也認為應該在寶寶睡前增加餵奶量。

不過,周怡宏醫師表示,不管白天或夜晚,都應維持固定比例的奶量,雖然傳統社會的家長會認為孩子「吃得飽才睡得好」,但就醫師的觀點來看,其實是錯誤的觀念,因為寶寶的消化道已經習慣處理固定的奶量,如果刻意在睡前增加分量,除了會造成腸胃負擔,睡覺時身體也不能完全放鬆,反而會讓寶寶睡得不好。

解開迷思

為了讓寶寶有個好眠,父母不妨於睡覺前幫他洗個溫暖的熱水澡,按摩身體,或是陪他玩一些睡前較為靜態的活動,消耗精力,必要時讓寶寶含著奶嘴,都是能幫助他入睡的好方法。

是否認同

是40%

否60%

※原文刊載於2014年4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積極復健 失能者可加速恢復健康

May 02, 7:10AM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1名70歲男性,六個月前突然意識不清,且右側肢體無力伴隨口齒不清等症狀,緊急就醫後,醫師確診為急性腦中風,經住院且復健治療後,患者已逐漸恢復活動;奇美醫學中心復健部物理治療師陳輝宇指出,主要是透過後期復健治療的協助下,患者逐漸能進行動態的重心轉移訓練,甚至未來可望能達到獨立生活,不需過於仰賴家人協助。

▲積極復健 失能者可加速恢復健康(圖/健康醫療網提供)

為能協助更多急性醫療後的患者,尤其又以急性腦血管疾病為主,在治療後能及早恢復,且減輕家屬的負擔,奇美醫學中心與台南鄰近六家醫院合作,組成跨院際整合醫院團隊;陳輝宇說,除了針對個案進行評估外,也將整合團隊,共同負責患者急性後期的照護事宜。

治療師陳輝宇進一步說明,評估團隊包括醫師、個案管理師、物理治療師等,透過完整評估,再決定是否要進一步接受復健治療計畫,通常評估程度又分為輕度至中重度功能障礙,若被認定為具有效積極復健者,就可建議轉至其他醫院,進行為期六周至十二周的住院復健治療。

透過復健治療的協助,加上家屬和患者的積極配合,就能有效幫助更多失能的患者找回屬於自己的日常生活;陳輝宇提醒,不但能使輕度失能患者恢復最佳狀態,也能讓中度失能患者降低誘發併發症的機率。

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




急性心肌梗塞 使用AED增存活率

May 02, 5:00AM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1名41歲男性,原罹患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但因無任何特殊症狀,因此並無固定服藥習慣,某次突然感到胸悶、冒冷汗等症狀,甚至一度喪失意識,停止心跳,經護理師緊急CPR,以及使用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AED),發現有心律不整的現象,電擊後意識才逐漸恢復。

▲出現急性心肌梗塞 使用AED增加存活率(圖/健康醫療網提供)

這名患者緊急送往急診後,醫師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緊急執行心導管把血管打通後,才順利救回一命;台南市立醫院心臟內科醫師張洵浩指出,急性心肌梗塞雖多好發於年長者,但要小心,其實包括年青壯年人等,也恐有誘發機率。

尤其,一旦發現患者出現猝死現象時,應緊急施行CPR且立即119求助,更要緊急使用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分析心律,必要時甚至施行電擊的方式;張洵浩說,若急性心肌梗塞併發嚴重心律不整,把握黃金4至6分鐘,使用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能有效提高患者存活率。

目前除了公共場所應設置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衛福部網站也有推廣AED的教育訓練提供給民眾;張洵浩提醒,了解急性心肌梗塞,且懂得使用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等,就能幫助更多患者從鬼門關救回來。

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




媽媽寶寶雜誌/大象腿 Bye Bye 預防孕期水腫

May 02, 4:07AM

文/林奕如 採訪諮詢/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主任裘志信 攝影‧化妝髮型/班尼頓廣告風格寫真 演出/黃方君

香霖目前懷孕已屆滿 30 週,她發現自己的四肢已出現明顯的水腫現象,尤其雙腳更為明顯,就算每晚睡前抬腳,情況依舊沒有改善,讓愛美的她,自信心非常受挫。究竟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她消除水腫呢?

懷孕期間,準媽媽會因為荷爾蒙分泌增加以及子宮變大,壓迫到靜脈血管,影響淋巴血液循環,造成下肢水腫。

不過,如果臉部和雙手都發生嚴重水腫,準媽媽就必須注意,有可能是出現子癇前症或其他疾病的症狀,因此不可輕易忽視孕期水腫的情形。

荷爾蒙變化導致孕期水腫

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主任裘志信指出,一般女性在懷孕期間會因荷爾蒙變化,使體內增加約 6~8 公升的水分,其中有 2~3 公升會分布於身體的組織間隙,若組織間隙的水分越多,準媽媽水腫的情形也會相對嚴重。

此外,孕婦的血漿滲透壓也比常人較易下降,導致水分無法順利留在血管內,將提高水分滲透至組織間隙的機會,若體內鹽分過高,水分也容易滯留在體內,造成孕期水腫。

懷孕後期症狀較嚴重

懷孕未滿 20 週之前,子宮變化不大,不太會使其他器官或血管遭到壓迫,除非荷爾蒙分泌不正常,否則水腫情形通常不明顯。

隨著週數增加,症狀將會越來越明顯,到了懷孕後期時,逐漸變大的子宮會壓迫靜脈血管,使靜脈回流速度變慢、血液淤積,導致靜脈高壓現象,使血管內的水分滲透至組織間隙。

裘志信醫師表示,此階段會有超過 8 成的孕婦會發生水腫症狀,症狀輕重將取決依準媽媽的體質,有人僅出現腫脹、雙腿沉重、無法順利穿鞋等現象,有些人甚至會因此壓迫神經,造成雙腳麻痺。

可使用手指按壓來確認病情

裘志信醫師表示,準媽媽容易發生水腫的範圍多半位於膝蓋以下,例如足背、腳踝、小腿前方、足脛等部位,而自行確認水腫的方式很簡單,只要用手指往足脛處按壓,如果皮膚沒有馬上彈回原處,就代表可能有水腫現象,反彈速度越慢,代表水腫現象越嚴重,必要時必須尋求治療。

此外,雙腿的水腫現象不一,有時候可能只有一隻腳的症狀比較嚴重,會因為準媽媽的體質而有不同程度的表現。

醫院可提供專業評估方式

準媽媽平常只要利用手指按壓皮膚,就能簡易評估水腫程度,裘志信醫師 表示,醫院也有一些專業的方式可提供測試,進而推知可能引發水腫的其他因素:

(1)一般健康檢查:

有些醫院在進行健康檢查時,會為民眾測量足脛的浮腫程度,且評斷標準細分為 4 種程度,最嚴重者為按壓之後,肌膚深陷大於 8 毫米者,甚至需要用藥物控制。

(2)產檢時的尿液及血液評估:

若身體無法順利攝取蛋白質,將造成體內蛋白質總量變少,也會導致血漿滲透壓降低、水分滯留,因此在產檢時,若發現尿蛋白呈現陽性反應,準媽媽可請醫師進一步測試 24 小時內的尿液總蛋白量。

除了驗尿之外,抽血也可測得白蛋白指數,藉此獲得相關數據。

(3)超音波檢查:

腎臟疾病或出現腹水等問題,也會引起水腫,可請醫師以超音波方式及抽血檢查肝腎健康狀況。

不可輕忽其他疾病引起的因素

若準媽媽忽視水腫症狀,平時又疏於保養,將導致膝蓋關節須承受過多負擔,甚至影響產程進度,最可怕的莫過於子癇前症或子癇症引起的水腫症狀,若未及早發現,將使母胎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

裘志信醫師指出,罹患子癇前症的準媽媽,除了下肢以外,雙手及臉部也會出現浮腫情形,並伴隨高血壓症狀。

若為子癇症,準媽媽將會發生癲癇(無意識的全身性劇烈痙攣)及缺氧,嚴重者可能會出現視力模糊、頭痛、右上腹疼痛的情形,甚至會發生胎盤早期剝離及腦溢血等後遺症,但若準媽媽遵從醫囑進行追蹤或治療,通常很少演變至此的情形。

※原文刊載於2014年4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180度轉兩彎 頸動脈扭結險中風

May 02, 3:52AM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

台中市一名68歲的洪女士,3年來備受頭暈困擾,只要頭轉到某個特定姿勢就暈得不得了,始終檢查不出病因,吃過通血路、血液循環的中藥仍尚未改善,至臺中慈濟醫院診察發現洪女士前頸部右側出現會跳動的腫塊,罹患少見的「頸動脈扭結」,只佔頸動脈疾病的百分之3到5,經頸動脈分流器治療後已恢復許多。

▲180度轉兩彎 頸動脈扭結險中風(圖/健康醫療網提供)

臺中慈濟醫院血管外科主任黃慶琮醫師指出,透過電腦斷層與血管攝影檢查發現洪女士罹患罕見的頸動脈扭結,是頸動脈血管出現少見的扭結,兩個180度的大轉彎,已造成血流不順、頸動脈狹窄更只有正常2%的血流量。

由於洪女士並沒有三高等致頸動脈血管異常的高危險因子、血壓也一直很正常,頸動脈扭結可能因年紀大、血管彈性退化疲乏造成,手術中使用頸動脈分流器,將近端的血經分流器送到遠端的頸動脈,提供腦部血流,爭取較長的時間進行手術,截斷2公分再將血管接回去,手術十分順利,也解決了頭暈的症狀。

黃慶琮醫師說明,正常情況血流從心臟向上,經過稍有曲弧度頸動脈血管,直直的、平順的供應到腦部,而洪女士頸動脈轉一個右大彎,再轉一個180的左彎,血管狹窄程度已到90%,而頸動脈狹窄導致前端動脈被血流阻力撐出正常大小的2倍,已有近1.2公分,是動脈血管正常寬度0.6公分到0.8公分的將近2倍,數據顯示血管扭結很嚴重。現今頸動脈疾病不管開不開刀,最大的風險都是腦部缺氧,事前評估一定要明確,與醫師正確的溝通並及早治療,才可避免疾病擴散的可能。

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





If at any time you'd like to stop receiving these messages, just send an email to fulltextrssfeed_com_feeds_feedburner_com_ettoday_health+unsubscribe-cetua=chunhui.pixnet.net@mail.feed2email.net.
To stop all future emails from feed2email.net you can reply to this email with STOP in the subject line. Thank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unHu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