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there!
Here's the latest feed from ETtoday 健康新聞.

Add feeds@feed2email.net to your contact list to make sure you receive all your emails
Make sure to visit feed2email.net to get more feeds sent to your inbox.
To find out which feeds you are subscribed to, or to get further help, just reply to this email.


媽媽寶寶雜誌/產後住院  一定要學會的哺乳重點

May 04, 4:51AM

文/李藹芬 採訪諮詢/三軍總醫院產房暨產後病房護理長孫良雯

所謂「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用在母乳哺育很是貼切,因為想要順利哺乳,在「關鍵時刻」做了對的事情,那麼,不成功也難;反之,疏忽其重要性而省略應該做的事,想要順利,就必須要多付出一些努力!

當寶寶娩出的那一剎那,「媽媽」這個身分的擔子就真實的落在身上,首先要面臨的挑戰就是餵母乳。

三軍總醫院產房暨產後病房護理長孫良雯表示,「雖然奶水還沒那麼快來,但有些事情必須先做,因為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事半功倍,尤其是哺乳,一定要把握產後住院的關鍵時刻,進行產後立即親子肌膚接觸與24小時親子同室,並利用住院的時間學會相關育兒技巧」。

孫良雯護理長指出,大家都知道餵母乳對寶寶有很多好處,可是真正哺乳時卻因狀況百出,而讓過程充滿阻礙,不只傷了信心,也失去哺育母乳的決心,究其本源,「因為一開始忽略了一定要做的事,導致後續連番出現狀況,一時又苦無專人諮詢協助,容易使哺乳的計畫就此結束」。

究竟在產後住院的關鍵時刻,一定要學會哪些哺乳重點呢?

重點1‧產後立即親子肌膚接觸

只要寶寶的狀況允許(沒有早產或異常),醫護人員將其皮膚擦乾,會讓寶寶直接躺在媽媽的胸前,外面覆蓋著溫被單,持續且不受干擾的讓母嬰雙方熟悉彼此。

如果寶寶有想吃奶的表現時,醫護人員會協助媽媽哺乳,這就是「產後立即親子肌膚接觸」。

孫良雯護理長指出,「寶寶出生後半小時內是最清醒的時候,為了把握時間,有時醫師還在幫產婦縫傷口,護理人員就把寶寶放在媽媽的身上」。

進行親子肌膚接觸時,他會嘗試睜開眼睛、抬頭尋找媽媽的聲音,同時會出現一些吸吮、伸舌頭與尋乳動作,「藉由產後立即親子肌膚接觸,讓寶寶開始熟悉媽媽的乳房,或進一步練習吸吮與含乳技巧,等到真正有母乳可吸時,他就知道怎麼做就能吸到ㄋㄟㄋㄟ」。

媽媽的聲音是啟動寶寶出生後吸吮反應的重要關鍵,因此,千萬不要錯過產後立即親子肌膚接觸的關鍵步驟。

如果無法立即在產檯上進行親子肌膚接觸,她說,「最好也要在產後4小時內開始進行第一次的接觸」,若是因為寶寶的問題而必須先隔離,也應該在隔離後,盡快讓寶寶開始學習吸吮,「但上手的難度較高」。

在母嬰親善醫院,多會安排人力全程陪伴產婦與寶寶,以隨時提供必要的協助。她補充,「雖然這時大多數人還沒有奶水(或許寶寶可吸到重要的初乳)把寶寶餵飽,但透過親子肌膚接觸,有助於母子情感關係的連結,增強媽媽對嬰兒愛的認同感,有助提升持續哺乳的意願」。

重點2‧選擇24小時親子同室

相信不少產婦認為「生產後好疲累,需要好好休息」,而對24小時親子同室產生排斥,孫良雯護理長表示,有些產婦在部落格或fb寫文分享自身經歷24小時親子同室的經驗,「有多麼疲倦」或「累壞了」,讓不少還未經歷的產婦望之卻步。

「但實際狀況往往是成功的不會po文,不成功的才會多所埋怨」,她建議,產婦不要一開始就排斥,先聽醫護人員的建議,了解24小時親子同室對於順利哺乳的幫助,再決定是否一試,「當了媽媽後,心態需要調整,為了孩子的確要有所犧牲」。

孫良雯護理長指出,「寶寶跟媽媽不能分開」,理由如下:

․給寶寶安全感以適應新環境

新生兒給人愛哭的印象,她解釋,「寶寶哭是常態,嬰兒房經常充滿此起彼落的哭聲,只是媽媽聽不到而已」。

哭是寶寶的語言,不只是肚子餓,光線太強、聲音尖銳,也可能會讓寶寶不舒服而哭泣,對剛出生的寶寶而言,需要花時間適應與子宮環境截然不同的新環境。

因此,讓寶寶24小時待在媽媽的身邊,窩在媽媽的胸前喝奶,可讓他獲得莫大的安全感,當寶寶習慣媽媽的味道、聲音後,情緒日益穩定,寶寶哭泣的次數就會慢慢減少。

孫良雯護理長補充,有父母擔心寶寶跟著大人在一起容易被感染,「讓寶寶待在嬰兒房,被感染的風險更高,因為初乳提供給寶寶的保護,來自於媽媽自身對環境(如:親子同室病房、其他家人)產生的抗體。

如果媽媽和寶寶分開,媽媽無法提供給寶寶不同環境(嬰兒室)的抗體,跟媽媽在一起的寶寶,反而能受到媽媽的抗體保護,降低感染的機會」。

․隨時滿足寶寶的需求

新生兒的睡眠模式是睡睡醒醒,餓了就醒,醒了就要喝奶,若在媽媽身邊,寶寶就能隨時喝到ㄋㄟㄋㄟ,即使媽媽一開始還沒分泌足夠的奶水,但新生兒的胃納量也小,喝個幾口就又進入睡眠狀態,媽媽即能休息。

否則等家人把寶寶從嬰兒房接回,寶寶已餓到睡著,再把寶寶送回嬰兒房,不久,寶寶醒了要喝奶,又要等家人去接寶寶……就這樣一再重複相同過程,耗了不少時間,但寶寶依舊沒能喝到奶,大人也因不斷往返病房與嬰兒房而感到疲憊,總是處於「備戰狀態」的產婦更無法好好休息。

兩相比較,親子同室看似媽媽會很辛苦,可是當寶寶需要喝奶時,不必在嬰兒室與病房來回奔波,反而更能增加休息時間。

孫良雯護理長指出,「不要等到寶寶大哭才餵奶,因等到寶寶大哭時,已經是晚期飢餓的信號,這時,抓狂的寶寶很難順利進入哺乳過程」,她進一步說明,「寶寶餓到大哭,但媽媽在初期的乳汁就像涓涓細流,他要費力才能喝到,乾脆不喝了」。

※原文刊載於2014年4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術前做放療 有效提高直腸癌療效

May 03, 9:24AM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1名40歲男性,出現大便有血等現象,就醫檢查,醫師發現患者直腸出現腫塊,切片證實為腺癌,且已侵犯至肌肉層外之周邊結締組織,經過放射線治療加上化學治療下,患者已逐漸好轉,且並無任何副作用出現,不但腫瘤獲得控制,也順利保留了肛門拓約肌。

▲術前放射線治療 有效提高直腸癌療效(圖/健康醫療網提供)

直腸癌在台灣位居癌症死因的第三位,僅次於肺癌及肝癌,因此在治療以及治療成效上,備受各界關切;成大醫院放射腫瘤部主治醫師賴俞璇指出,目前治療上多以外科手術輔以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為主。

醫師賴俞璇進一步說明,但若對於腫瘤位置較低的患者,則多採以留置永久性的人工肛門,再來決定是否接受化學等治療,但因這樣的方式,恐影響患者生活品質,目前治療方式則是先給予前同步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術後再依據病理期別視情況給予後續治療,幫助患者提升生活品質。

透過先放射治療再進行手術的方式,不但能提高療效,也能降低患者的副作用,擺脫永久性人工肛門的陰霾;賴俞璇提醒,患者在接受治療前,應諮詢專業醫師的協助,配合病症考量各種治療該如何搭配使用,才能確保最好的醫療品質。

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




飲食「123456」 吃得健康又快樂

May 03, 7:42AM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

七十九歲的菊妹阿嬤,因為高血壓及呼吸道疾病,每天至少要吃四顆以上的藥物,曾遇到不明人士推銷神奇藥物,雖拒絕了但還是心癢;花蓮慈院社區醫學部組員曾建瑋建議,正確用藥有5不,至於想要有充足的能量,則是可把握「123456」飲食訣竅。

▲術前放射線治療 有效提高直腸癌療效(圖/健康醫療網提供)

根據統計,臺灣地區每位65歲以上的長者平均罹患1.4種疾病,當罹病種類增加,用藥的機率與種類也隨之增加;為此,花蓮慈濟醫院社區醫學部啟動健康列車,結合慈濟技術學院醫務管理系實習生,以活潑生動的行動劇,透過衛教與長者分享「正確用藥五不」;不能聽信有神奇療效的藥、不要相信有神奇療效的藥品廣告、不要亂買沒有經過核准的藥、不要亂吃來路不明的藥、不隨便介紹藥給別人。

花蓮慈院社區醫學部組員曾建瑋表示,花蓮慈院社區醫學部成立四年多來,每年都會規劃深入社區的衛教行程,去年的主題是「長者防跌」,過程中發現,社區裡長者跌倒的主要原因,排名在前的就是錯誤用藥習慣與運動不足,今年除了在推動正確用藥觀念之外,還增加了規律運動及健康飲食觀念宣導。

組員曾建瑋指出,除了每周運動3次、每次30分鐘、運動時心跳速率達到每分鐘130下,規律運動333的原則,更要有充足能量可以把握「長者飲食123456」的訣竅,每天喝「1」杯奶;吃「2」種水果;「3」碗五穀類的食物;「4」兩或以上的蔬菜;約「5」兩的蛋白質類;最少喝「6」杯以上的流質物,當身體攝取充足的熱量、蛋白質、維生素、纖維質及充分的水份,就能吃得健康、活得快樂。

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




舉止慢半拍無感 恐巨瘤擠腦所致

May 03, 5:01AM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

一名62歲廖女士原是教職人員,前兩年退休後親友開始發現她言行有異,無論說話、動作都像是被按了慢動作播放鍵一般,倍速放慢,但自己本身卻毫無自覺,之後甚至發生走路會逐漸往左偏的情形,日前因突然摔倒而送至光田綜合醫院,透過核磁共振檢查後,赫然發現女士顱內將近有1/4的空間都被巨大的腫瘤所佔據,右腦已經整個向左擠壓變形,經開顱手術摘除腦瘤後,婦人馬上恢復正常。

▲舉止慢半拍毫無自覺 恐是巨瘤擠腦所致(圖/健康醫療網提供)

光田綜合醫院神經外科徐雷鐸醫師表示,這顆腫瘤位於腦部蝶骨附近,一般說來這個位置的腫瘤,壓迫腦部可能造成頭痛、視力喪失、荷爾蒙異常、運動或感覺異常,患者卻僅出現慢動作的奇怪行徑,若非因意外跌倒就醫檢查,恐怕放任腫瘤繼續長大,最終視覺或嗅覺喪失,所幸這顆腫瘤是屬於良性的顱底腦膜瘤,透過外科手術即可將之清除,患者也恢復正常生活。

徐雷鐸醫師指出,腦膜瘤大多數是從腦部的某種組織細胞分化出來,一般是從腦的外側壓進去,9成都是良性,也因為生長速度比較緩慢,有時症狀不明顯,有不少案例是等到出現症狀時,就醫透過核磁共振或腦部斷層掃描檢查才發現病灶。如果置之不理使腫瘤長得更大時,可能會吃穿腦骨,甚至壓迫腦幹危及生命。

徐雷鐸醫師提醒,民眾如果有莫名的慢性頭痛、精神狀況改變、突然癲癇,一側或兩側視力減退等症狀時,應提高警覺到醫院神經內外科就醫檢查,以免耽誤了治療時機。

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




婦女跌倒喬骨 竟造成骨頭移位

May 03, 2:39AM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1名45歲女性不小心跌倒後,發現右手不太對勁,經國術館師傅輕輕轉動,竟疼痛不已,且症狀遲遲仍未恢復,就醫檢查後,醫師發現橈骨頭已骨折,透過骨折處補骨、固定等手術,才逐漸恢復好轉。

▲婦女跌倒骨折 喬骨竟造成骨頭移位(圖/健康醫療網提供)

這名患者出現肘疼痛、腫脹、活動不良等現象,但未發現骨折,主要是因一開始骨頭未移位,未有明顯疼痛,直到喬骨時,造成骨頭移位,關節不穩所導致的劇痛;大林慈濟醫院骨科主任劉耿彰指出,跌倒骨折時,一定要避免隨意喬動,否則恐使傷勢惡化。

主任劉耿彰進一步說明,包括骨頭或是肌腱、韌帶受傷時,最好先固定傷處,再給予冰敷,若只是挫傷,通常腫脹一兩天後就能逐漸消退,另外,若骨折處也未出現移位時,則建議採以保守治療的方式,像是石膏固定傷口等,讓傷口自然癒合,就能避免開刀治療。

通常年輕人因骨骼等較為強健,跌倒骨折的機率較低,但若為老年人,因骨質疏鬆較為嚴重,輕微跌倒就可能造成骨折,得特別小心;劉耿彰提醒,若有相關症狀出現時,最好應先就醫檢查,才能避免影響日常生活。

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




有性行為嗎? 有就要做抹片檢查

May 03, 1:08AM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

美國癌症協會為了因應性行為年齡逐漸下降的趨勢,建議只要年滿21歲女性都應進行檢查;國民健康署已有提供30歲以上婦女每年進行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但未滿30歲卻已有多年性行為的女性,也不能忽略其重要性,一旦疾病出現可能就後悔莫及。醫師提醒,未滿30歲女性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費用也僅數百元,只要曾有過性行為者婦女,都應定期到醫療院所進行諮詢,且都須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

▲防治子宮頸癌 有性行為就要做抹片檢查(圖/健康醫療網提供)

一名25歲曾姓女子 ,17歲時因陰道分泌物過多到鄰近婦產科檢查,醫師得知病患已有過性行為,隨即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結果發現了輕微的癌前病變,需定期配合回診檢查,但病患卻忽視此事。曾姓女子經過兩胎生產後,才至童綜合醫院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診斷發現已罹患侵襲性子宮頸癌,且已超過可手術期,目前正在同步化療與電療當中。

童綜合醫院癌症中心主任劉錦成表示,子宮頸癌是婦女癌症中最容易早期發現的疾病,罹患子宮頸癌的族群平均年齡層約40~50歲的婦女,但因近年來初次性行為的年齡層下降,導致經由性行為接觸感染的人類乳突狀病毒,也提早發生在年輕的女性身上。

劉錦成主任指出,子宮頸抹片檢查即是相當簡便且有效的檢測方式,大部分子宮頸癌有所謂的癌前期階段,即子宮頸上皮異常增生(CIN),通常持續3~10年才有可能轉變成侵襲性癌,在這段癌前期階段,可以檢測並加以治療、康復。

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





If at any time you'd like to stop receiving these messages, just send an email to fulltextrssfeed_com_feeds_feedburner_com_ettoday_health+unsubscribe-cetua=chunhui.pixnet.net@mail.feed2email.net.
To stop all future emails from feed2email.net you can reply to this email with STOP in the subject line. Thank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unHu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