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there!
Here's the latest feed from ETtoday 健康新聞.

Add feeds@feed2email.net to your contact list to make sure you receive all your emails
Make sure to visit feed2email.net to get more feeds sent to your inbox.
To find out which feeds you are subscribed to, or to get further help, just reply to this email.


GQ/跑得更有勁!劉軒獨家分享「5大路跑備戰攻略」

Dec 27, 3:48AM

圖、文/GQ

台灣年底最大的體育盛事,台北國際馬拉松即將在12/21(日)登場!向來積極推廣路跑運動的adidas,近期在台北101 球場舉辦台灣首創為期14天的「adidas Running EXPO-跑步博覽會」,給所有愛跑步的人全新運動體驗;還特別邀請跨界創意家劉軒,分享個人的「5大路跑備戰攻略」,要給所有參加馬拉松的跑者來個體能訓練!

這次劉軒分享的「5大路跑備戰攻略」包含在路跑前可先進行「足部檢測」,透過現場adidas的最新科技,對跑者實際跑步時的足底壓力分析,讓跑者了解跑步的腳掌動作,進而選擇適合功能性的鞋款;再來就是挑選合適的跑鞋,確認合腳度,並習慣跑鞋避免運動傷害;另外也要挑選一件舒適的運動服裝,達到冬季路跑排汗與保暖的效果。

另外想更了解自己路跑狀況的跑者,可以選擇配戴時下流行的智慧型運動手環,能夠完整每次路跑練習過程、測試心率,間接調整到最佳狀態。最後劉軒也分享路跑時最In的運動飲料以及補給品,那就是水與香蕉;長時間路跑的人容易喪失水分與熱量,因此香蕉跟水是跑者最佳的運動補給品。當然想要讓自己路跑表現更好,慎選同伴也是相當重要,有一個能並肩作戰的同伴,可加強戰力也互相砥礪,進而讓成績更加進步!


延伸閱讀:
>>必練!15招肌肉鍛鍊課程
>>4招!教你練出冰塊盒結實腹肌
 




妙齡女膝蓋痛 竟罹患「跑者膝」

Dec 27, 3:25AM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

一位24歲女性,近2年膝蓋常反覆疼痛,還伴隨著喀拉聲,走路偶爾會突然軟腳,氣溫下降時,膝蓋更是感到苦不堪言。進一步就醫,被診斷為罹患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俗稱為「跑者膝」或髕骨外翻,透過中藥配合針灸與傷科手法後,患者的症狀已好轉,遇到秋冬季節,膝蓋不再疼痛的難以入睡。

▲妙齡女膝蓋疼痛 竟罹患「跑者膝」(圖/健康醫療網提供)

收治這名患者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王亭云表示,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雖然男性或女性都可能罹患,但女性發生機率相對較高,不僅老年人會出現,青壯年罹病案例也相當常見。患者主要症狀為膝蓋髕骨周圍痠痛、膝內緣壓痛、膝關節在彎曲伸直時發出聲響,若是久坐、蹲跪、上下樓梯或行走斜坡後,疼痛感更加劇烈。若未好好治療,將使得膝蓋對溫度變得異常敏感,只要氣溫一下降,患者常疼痛到難以入睡。

王亭云分析,罹患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的原因很多,像是有些人因扁平足、長短腳、骨盆傾斜等,造成骨盆、膝蓋、腳踝的生物力學結構失衡;另外一些人是,膝蓋髕骨周圍的肌肉與軟組織張力不均所造成。運動員也可能罹病,主要因長時間長距離跑步過度訓練,或持續進行上下坡跑步所致。一部份的人是因為外傷演變而成。在門診會發現,現代人常常久坐久站和姿勢不良,儘管沒有外傷,仍然對膝蓋造成傷害。

目前治療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的方式有許多種,包括藥物、熱敷、電療、復健,中醫能根據疼痛部位,選擇適當的經絡,運用傷科整復手法治療,或在合適的穴位針灸;病程較久或年長患者,可以搭配丸劑治療,如養筋健步丸等增進療效。醫師提醒患者,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容易反覆發作,必須積極治療並調整姿勢,才能減少發作頻率甚至痊癒。若置之不理,導致髕骨下軟骨磨損,將影響膝關節提早退化,不可不慎。

資料來源: www.healthnews.com.tw/




喝酒可取暖? 醫:愈喝愈冷

Dec 27, 1:00AM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冬天寒冷,許多人會喝酒取暖,認為酒精下肚後身體會發熱,是種不錯的保暖方式;醫師指出,其實酒精會使血管擴張,身體只是暫時感到溫暖,喝愈多會愈冷,更容易散失熱量,且酒喝太多會傷肝、傷腸胃,還會傷心臟,可別因為錯誤取暖方式而賠上健康。

▲天冷喝酒取暖? 醫:愈喝愈冷(圖/健康醫療網提供)

新北市立聯合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黃兆康表示,寒冷的冬季,民眾常會藉由飲食增加身體熱量,例如吃火鍋、喝酒等,其中喝酒不但不能取暖,更會傷害身體各器官,是非常錯誤的方式。

為什麼喝了酒,身體會發熱?黃兆康解釋,酒精會使皮膚、血管擴張,將身體內較溫熱的血流導向手腳,加速血液循環使身體散熱,讓民眾誤以為是發熱,但卻導致心臟、頭腦的溫度降低,反而失去抵禦寒冷的功能,很容易發生失溫的危險。

黃兆康建議,正確的取暖方式,應多穿保暖衣物,利用洋蔥式穿衣法,外出時可加戴帽子、手套、圍圍巾,或喝溫熱開水、多活動身體,可別吃太多高熱量食物、喝酒,反而傷害身體健康。

資料來源: www.healthnews.com.tw/




美麗佳人/【流言大破解】牙齒矯正真的會變漂亮嗎?在矯正前你必須先搞懂這些事!

Dec 26, 1:00PM

Text / 美麗佳人 Photo/ 達志影像
Source/ 牙齒矯正一本通 台灣口腔矯正醫學會著 醫師諮詢/ 余宗坤

近來因為媒體及社會風氣的推波助瀾之下,有著一口漂亮的貝齒不僅美觀也漂亮,而牙齒矯正更被許多女孩視為「變漂亮」的途徑之一,然而拜網路發達之賜,不用出門就可以找到不少相關的醫學知識。

但在以訛傳訛之下獲得的資訊往往不夠完整,甚至還可能造成錯誤的就醫觀念,不僅造成醫師和患者之間的溝通不良,也無法在矯正後達到理想的成效。而矯正的過程是長期抗戰,患者也需要與醫生相互配合。正在考慮要不要牙齒矯正嗎?那你一定要先釐清以下這些觀念!

Q1. 大家都說做了牙齒矯正後,臉會變小、下巴變尖、鼻子還會變挺!?到底有沒有這麼厲害?
牙齒矯正的本質是:排整齒列,改善上下齒列咬合。當然在某些治療計畫下,例如:拔牙矯正、搭配骨釘矯正等,可以改變口唇的型態與位置,進而影響鼻尖、上下唇及下巴的相對關係。

但是在同樣的治療計畫下,這些附加效果顯現出來的程度因人而異,畢竟每個人的臉型比例、骨架寬窄、嘴唇厚度等等先天條件都有所不同。

Q2. 牙齒矯正是否有年齡限制?

美國齒顎矯正學會和日本齒顎矯正學會都建議在七歲時就要進行齒顎矯正的檢查,原因在於有些特殊的狀況需要早期處理,但是否真的需要進行治療,還是依檢查結果由醫師判定。

原則上,只要咬合不正已經影響到患者的咀嚼功能,甚至對發音、生長發育等產生不良影響時,就可以進行矯正治療。

Q3. 如何尋找優質的醫師?
1. 親友問口碑:如果週遭有親朋好友同事同學正在做矯正,大家可以親眼看到治療的效果,之後把治療給 予同一位醫師通常會比較放心。
2. 牙醫師推薦:由醫師推薦醫師。如果是家裡長期看診的家庭牙醫推薦,通常更容易獲得患者的信賴。
3. 網路推薦:根據網友在部落格分享的治療心得及推薦文,不過需要特別注意有時候可能是廣告效果。
4. 診所地點:矯正治療是一個長期抗戰,通常治療期間會落在在2~3年,矯正完成後也有2~3年的維持 期,因此診所的地點需要特別考量。

Q4. 該如何正確的與醫師做諮詢?
1. 把握跟醫師面談的機會:趁機了解醫師看診的態度、專業度,自己的想法是否能夠與該位醫師溝通。
2. 清楚傳達矯正主訴:也就是說明你為什麼想要矯正牙齒,清楚的描述主訴,有助於醫師治療計劃的訂定。

Q5. 智齒到底該不該拔?
可從以下三方面來評估:
1. 阻生智齒局部萌發與鄰牙形成死角,造成蛀牙、牙周發炎的狀況。這種情況越早拔除越好。
2. 阻生的智齒擠壓到前牙,有可能造成牙齒移位,為了矯正後的穩定度,拔除比較好。
3. 若是深度阻生智齒,因為拔除有傷及下顎神經的疑慮,所以採取長期觀察,若無疼痛發炎症狀,則不需拔除。

Q6. 到底該不該把原本健康的牙齒拔掉進行矯正?
在進行矯正的過程中,有些醫師會跟患者建議需要拔掉某些永久牙齒而嚇到患者。事實上,醫師也不喜歡拔病人的牙齒,但在一些特殊狀況下,實在是不得已的選擇。另外,醫師在決定是否要拔牙時,會從以下四個方向進行考量:
1. 顏面的外型。
2. 上下門牙前傾的角度。
3. 排列牙齒所需的空間和顎骨大小差異的程度。
4. 預想治療後要達到的咬合關係。

Q7. 矯正器是不是越貴越好?
矯正器當然不是越貴越好,決定矯正治療成功與否的關鍵是醫師的技術與病人的態度。不管是傳統式、自鎖式或是舌側矯正裝置,即使是最新的數位隱形牙套,也會需要病人配合搭配戴橡皮筋,主要是幫助上下齒列咬合對正,並不是選擇最貴的矯正器就不需要拉橡皮筋。

Q8. 一定要用骨釘嗎?聽起來好恐怖!
如果是後牙缺牙,錨定不足的情況之下,使用骨釘或是利用後牙植牙來排列前方牙齒,可能是目前最好的選擇。

Q9. 戴牙套後是不是都不能吃硬的東西?
勉強吃太大塊、太硬、太黏的食物可能會使裝置變形或是脫落,只要裝置一直脫落就會延長治療時間。建議要切片吃,不可整顆啃食,或者可隨身使用食物調理的小剪刀,將大塊食物剪碎後再進食。

Q10. 維持器需要戴多久?
正確來說是「一輩子」!只要是想要維持牙齒一直是剛拆掉矯正器時的整齊排列,就要一直戴著維持器。若不想戴那麼久,至少也要戴2~3年!

本文出處,更多精采內容請上《美麗佳人》官方網站《美麗佳人》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
矯正期該如何正確刷牙?牙套人才懂的必備潔牙知識總整理!
你中招了嗎!? 盤點8 個錯誤刷牙常識
注意! 世界衛生組織 告訴你病從手入? 正確洗手6大關鍵訊息




流感好發季 不想感染快打疫苗

Dec 26, 8:35AM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冬天是流感的好發季節,根據醫師診間觀察發現,不論是抵抗力較低的幼童、年長者,甚至是青壯年,只要沒有施打流感疫苗就容易感染,而幼童、65歲以上年長者,以及慢性疾病患者;一旦感染更會引起嚴重併發症而致死,建議民眾不想感冒,應接種公費或自費施打流感疫苗。


▲ 流感好發季 醫:不想感染應打疫苗(圖/健康醫療網提供)

家庭醫學科主任康宏銘表示,天氣冷感冒患者比較多,最近診間以流感患者居多,且多數感染者幾乎都沒有接種流感疫苗,而出現發高燒、頭痛、全身痠痛、喉嚨痛以及咳嗽等症狀,通常會高燒3至5天,約1星期內會康復,但期間身體極為不舒服。

康宏銘指出, 流感分為A、B、C型流感病毒,其中A、B型較容易流行,而A型流感的症狀較嚴重,發燒會超過38度以上,頭痛、全身痠痛等症狀也較厲害,但今年流感以B型流感病毒為主,症狀較輕微,也不容易引起嚴重併發症。

不過,康宏銘強調,有些抵抗力較低者,如幼童、65歲以上老人,以及糖尿病、慢性肺病、心血管疾病者、孕婦;一旦感染流感,不論A、B型流感病毒,都容易引起嚴重併發症,如肺炎、腦炎而致死,必須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減輕症狀嚴重度及縮短病程。他建議6個月以上幼童、65歲以上年長者,以及55歲慢性疾病患者,應按時接種公費流感疫苗,而容易感冒者則可自費施打流感疫苗。

資料來源: www.healthnews.com.tw/




早安健康/百病起於寒!低體溫背後的10大病症

Dec 26, 8:00AM

▲圖/早安健康雜誌提供。

文/賴筱茜

所謂「百病起於寒」,代表體寒是萬病的根源。深究造成低體溫的原因,則和「自律神經」息息相關。

顧名思義,自律神經是一種不受意識控制、運作非常規律的神經系統,又可分為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

日本免疫學家安保徹表示,自律神經會影響免疫系統,並調整心臟、血管、腸胃、汗腺等內臟運作。當我們白天活動時,交感神經會比較活躍,而當吃飯或晚上睡覺時,則會讓副交感神經處於優位。這兩者就像坐在翹翹板上,維持平衡,人體便能常保健康。相反地,一旦身心壓力過大而引發自律神經失調,便會影響人體免疫功能。

自律神經失衡,體溫降低百病生

根據《非常識醫學書:日本三大名醫聯手打破你的醫學迷思》一書,當人們過勞、煩惱、或者服用藥物,都會使交感神經緊張,血管受到腎上腺素影響而收縮,導致血液滯留而引發全身性的血液循環不良。此外,具備腎上腺素受體的顆粒球增加則會釋放大量活性氧,會在黏膜破壞組織引發炎症。

相反地,過度輕鬆的生活可能會讓副交感神經長期處於優勢,分泌乙醯膽鹼使血管擴張,導致身體需要大量的血液維持流動,進而引起循環障礙。

無論哪一種生活模式,都會使血液流動變得不佳,形成低體溫狀態,免疫力也會隨之下降。安保徹指出,體溫降低1度,免疫力便會降低30%,如此一來,當然會生病。

仔細想想,生活中是否有著難以解釋的大小毛病,對生活造成許多不便呢?嚴重如癌症、代謝症候群、憂鬱症、帕金森氏症,令人困擾的異位性皮膚炎、打噴嚏、流鼻水、水腫、臉手發紅、眩暈、心悸......這些症狀與疾病,都可能是低體溫所致!或許你曾經四處求醫、尋找解方,然而唯有了解這些毛病的成因,才有改善的契機。


▲圖/早安健康雜誌提供。

全文未完,更多精采內容請見《早安健康》12月號《健康暖起來》。全國各7-11、全家、萊爾富、OK超商及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網路書店熱賣中!





If at any time you'd like to stop receiving these messages, just send an email to fulltextrssfeed_com_feeds_feedburner_com_ettoday_health+unsubscribe-cetua=chunhui.pixnet.net@mail.feed2email.net.
To stop all future emails from feed2email.net you can reply to this email with STOP in the subject line. Thank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unHu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