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there!
Here's the latest feed from ETtoday 健康新聞.

Add feeds@feed2email.net to your contact list to make sure you receive all your emails
Make sure to visit feed2email.net to get more feeds sent to your inbox.
To find out which feeds you are subscribed to, or to get further help, just reply to this email.


鼻歪臉腫難呼吸 鼻竇癌惹的禍

Mar 21, 7:00AM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義輝報導

來自彰化縣的46歲傅先生,3年前突然出現鼻歪、臉腫、呼吸困難等症狀,被診斷出有鼻竇腔腫瘤,最後透過放射治療和微創手術,成功保持臉部外觀完整,目前追蹤近3年,未再復發。彰化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許嘉方表示,鼻竇腔腫瘤患者若沒有治療,最後可能會造成鼻腔阻塞,甚至出現睡眠呼吸中止症,在睡眠中死亡。


▲ 男子鼻歪臉腫難呼吸 鼻竇癌惹的禍(圖/健康醫療網提供)

許嘉方透露,3年前患者因鼻腔大量出血,被送到彰醫急診,當時的臉部明顯腫大變形,鼻孔被腫瘤完全塞住,透過電腦斷層掃描,鼻腔發現一顆9公分大的惡性腫瘤。由於腫瘤過大,若用傳統手術治療,會破壞臉部外觀,且鼻竇周圍有眼球、腦等重要組織,危險性較高。經評估後,決定先以放射治療縮小腫瘤,再以鼻內視鏡微創手術,切除剩餘腫瘤。放射治療2個月後,腫瘤縮小至5公分,緊接著切除剩餘腫瘤,未影響臉部外觀。

原來患者在3年前就出現鼻塞、流鼻血狀況,臉部也有腫脹感,直到鼻腔堵住造成呼吸不順,才由診所轉介到大醫院,被診斷出鼻竇癌,生命僅剩3個月。許嘉方指出,若鼻竇腔腫瘤沒有治療,腫瘤會持續腫大,造成臉頰腫脹,同邊眼睛或牙床會出現酸麻感,鼻腔可能被完全塞住,引起呼吸困難、大量出血,嚴重時伴隨睡眠呼吸中止症,可能在睡夢中死亡。

鼻竇癌是鼻竇的惡性腫瘤,常發生在眼眶下方的空腔,好發於50至60歲族群,男女比例為2:1。由於腫瘤被骨頭包圍,因此外觀難察覺,直到病變不久,腫瘤會變大,若向鼻腔進展,便會流淚、鼻塞、流出血膿相間的鼻涕等;若腫瘤向前方和外側進展,會出現面頰浮腫;向下方進展,會出現牙痛、牙齦水腫;向上方進展,可能會造成眼球微突;向後方進展時,會有頻繁牙痛、頭痛,甚至嘴巴無法張大等情形。

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




眼睛不斷眨眼 恐因眼瞼痙攣作祟

Mar 21, 1:00AM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一名78歲李阿嬤,平常身體健康,但20多年來深受眼睛眨不停之苦,嚴重時甚至雙眼緊閉打不開;阿嬤曾嘗試拜拜、按摩、放筋絡與偏方都沒有用,甚至有鄰居說她被不好的東西控制,讓她很委屈。她才進一步就醫診治,結果被診斷為眼瞼痙攣,才造成眼睛不斷眨眼。


▲眼睛眨不停 恐因眼瞼痙攣作祟(圖/健康醫療網提供)

收治這位李阿嬤的台南市立醫院神經內科蔡青芳醫師表示,阿嬤雙眼不受控制、不斷眨眼,甚至雙眼緊閉後就困難打開,有時長達幾分鐘,臨床診斷為眼瞼痙攣(blepharospasm)。眼瞼痙攣是屬於一種肌肉張力不全症,圍繞眼睛周圍的肌肉(眼輪匝肌),因為神經肌肉控制不佳發生痙攣,嚴重者甚至造成雙眼緊閉打不開。若在開車或騎車時發生眼瞼痙攣,則會影響視野,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產生。

蔡醫師也說,眼瞼痙攣好發於40至60歲的成人,女性比例多於男性,造成原因不明,少部分成因和藥物、腦炎、威爾森氏病或其他退化性疾病有關。患者遇到強光、風吹或疲累壓力時,情況會加重。建議患者平時戴上太陽眼鏡,減少強光或冷風刺激,可使用口服藥物治療,但有疲倦、倦怠、白天昏昏欲睡、肌肉無力、暈眩等副作用。

蔡青芳醫師指出,局部肉毒桿菌素注射是目前另一項有效的治療方法,可以相對減少多重藥物交互作用。肉毒桿菌素的效果一般能維持3至6個月,但少部分接受注射後會併發眼瞼下垂、複視、視覺模糊等併發症。由於肉毒桿菌素治療已納入健保給付,李阿嬤接受肉毒桿菌素局部注射後,眼睛可以自然打開,不需要其他手術或藥物,也不用擔心挨刀割眼皮。

此外,使用肉毒桿菌素注射治療眼瞼痙攣外,顏面神經痙攣,不自主的眼睛眨眼合併同側嘴角歪斜抽動,經評估後也可使用,目前健保也有給付。

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




最新研究:幫浦治療有效控制糖尿病

Mar 20, 2:00PM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統計,全球15歲以下孩童與青少年,患有第1型糖尿病的盛行率為0.02%,且罹病人數逐年增加。林口長庚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林嘉鴻醫師和小兒內分泌科羅福松主任合作費時五年,針對第1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島素幫浦(CSII)進行研究,並發表於2015年最新的國際生物醫學研究期刊《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研究結果顯示,第1型糖尿病患者使用CSII治療,能有效降低糖化血色素,不僅能讓小患者的血糖穩定之外,也幫助減輕照護者的心理負擔。


▲ 林嘉鴻醫師表示,胰島素幫浦可改善病友的健康。(圖/健康醫療網提供)

林嘉鴻醫師表示,第1型糖尿病盛行率大約不到百分之一,在台灣,第1型糖尿病患者約有2萬人,年齡平均約為10歲左右。目前臨床上治療的方法為自行注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因罹患此疾病的族群多為兒童、青少年,要自行施打胰島素對病友們來說是一種挑戰、恐懼,在此情況下,常有劑量、施打時間不精準等問題衍生,容易引起低血糖而導致昏迷。

除了上述情況外,傳統施打胰島素的注射針劑最小單位是0.5為一單位,但是小病友對胰島素的需求較為精密,若臨床上有更精準的控制病情的治療方法,對病友們來說是一大進步。有鑑於此,林嘉鴻醫師開始研究胰島素幫浦來幫助小病友們,突破施打胰島素所產生的問題。林醫師說,這些小病友們從確診患有第1型糖尿病後,即必須終生施打胰島素,生活不便性就提高,但若有了胰島素幫浦,可有系統化的控制血糖,避免昏迷的狀況產生,也可改善病友們的生理與心理健康。

臨床上,第1型糖尿病會依坦納氏(Tanner stages)分期治療,林嘉鴻醫師解釋,因反應體內內分泌、發育的狀況,胰島素的給予也有差異,醫師應以不同成長階段調整胰島素給予劑量,才能幫助這些在發育中的孩子有效控制病情。而且因為小病友的生長階段並非停滯不前,胰島素的需求量,也因日夜而有不同,像是日間活動量大,胰島素分泌較敏感,低血糖的風險就會增加;夜間活動量低,生長激素分泌旺盛,所以須給予病童劑量較多的胰島素。但傳統針劑給予胰島素的方法較難突破此問題,而現在有了胰島素幫浦,可依不同階段來調整胰島素劑量,而且比傳統方法更精準,無疑是突破傳統治療的瓶頸。

研究並發現,胰島素幫浦的施打劑量,比傳統施打針劑來得低。林嘉鴻醫師進一步說明,利用胰島素幫浦精細打在皮下組織,以連續注射的方式,相較於傳統的以筆針一次性的注射,幫浦注射的吸收效果與生物利用率較高。簡單的說,施打的總劑量下降,大致上可減少25%,同時也降低了低血糖而導致昏迷的風險,經濟上也可減輕負擔。

林嘉鴻醫師提醒,若無降低劑量,可能會影響病友的發育、神經損傷;日常生活方面,仍應依糖尿病友的飲食與運動原則來作息,但目前胰島素幫浦非全自動,病友需輸入攝取糖類轉換數值、設定運動基礎率,幫浦在給予胰島素數值才會趨於精準。

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




吃沙拉、燙青菜就能攝取營養?小心陷入「隱性飢餓」!

Mar 20, 10:11AM

▲現代人外食多少蔬果,很容易陷入「隱性飢餓」危機中。(圖/記者張暐珩攝)

記者張暐珩/台北報導

現代人在外頭解決用餐時,常以為吃一份生菜沙拉或燙青菜就能解決飲食失衡的問題,但根據調查顯示,全台僅二成的人蔬菜攝取達標,在維生素與礦物質攝取不足、油脂、糖類等空熱量食物卻攝取過多情況下,全球都陷入了「隱性飢餓」的危機!

▲金惠民醫師表示,微量營養素攝取不足會造成諸多身體疾病。(圖/記者張暐珩攝)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部主任金惠民表示,各種慢性疾病和罹癌年紀逐年下降的原因,飲食佔了很大一部分因素,而根據全球調查顯示,約有25億人正處於微量營養素缺乏的「隱性飢餓」當中,在近期的「飲食認知/行為調查」資料中更發現,高達99%成人每週攝取的食物類別與份數未達六大類飲食指南標準,恐將成為隱性飢餓的高危險族群。

所謂的微量營養素,像是鉀、鋅、鈣、維生素E、鎂,如果長期忽略的話,將導致生化代謝異常,身體常感疲倦、生病不容易康復或免疫調節失衡,而其他營養素如維生素A、維生素B1、B2、B6、葉酸、維生素C、鐵等,人體也無法自行合成製造,須由飲食中攝取,因此從均衡的食材中補充綜合維生素和礦物質就極為重要。

金惠民進一步解釋,長期隱性飢餓對人體將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以維生素B1為例,若長期缺乏將出現腳氣病,還有週邊神經炎;缺乏維生素A則會發生乾眼症狀與夜盲症;鉀不足時,體內鈉鉀平衡被破壞,血壓增高,可能出現心律不整、肌肉無力等症狀。

▲現代人常以為自己每天有達到蔬果攝取量標準,其實不然。(圖/記者張暐珩攝)

金惠民指出,65%的成人認為每天盡量吃到一份蔬果就可達到營養均衡、亦有39%的成人認為外食盡量搭配燙青菜或沙拉就可達標,但蔬果一份的份量遠不及每日所需,這也解釋了營養觀念不完整將導致蔬果攝取份量不足、不夠多元,因此每日應維持「三蔬二果」的飲食習慣,並補充台灣成人最缺乏的「鉀」元素,根據標準每天也要攝取4.7公克,另外,將主食白飯、白麵、白吐司改成糙米飯、全麥吐司等,搭配適量的種子、堅果,必要時補充綜合維他命,都能維持均衡健康。




兩周近視狂飆! 小心視差大變弱視

Mar 20, 10:00AM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

今年連假多,北市有一名國一男學生,兩眼有視差,一眼睛約500度,另一眼則高達1000度,沒想到,今年寒假後,發現眼睛不舒服,看不清楚,遂回醫院檢查眼睛,才發現不到兩周,男學生的近視度數從1000度狂飆至1200度!兩眼的近視的落差越來越大。醫師叮嚀,視差越來越大要注意,若是錯過黃金治療期,可能會造成日後弱視。


▲ 學童喜歡玩3C,造成小小年紀就近視(圖/健康醫療網提供)

收治病例的眼科醫師楊美娟表示,今年開學後發現許多小朋友近視的比例超達百分之30,推測原因可能是放假時孩童喜歡玩3C產品,而且長時間盯著小螢幕看,造成近視加深。學童的發育過程中,若有兩眼發育速度不同,就會有視差。無論是雙眼近視或遠視,只要兩隻眼睛的度數相加減後超過200度以上,就是「兩眼不等視」,即視差。

楊美娟醫師說,近視初期常有出現疊影、浮影、眼睛乾澀、灼熱、紅腫發癢,甚至有偏頭痛的情形,但有些孩子並不擅長表達自身的不適,故建議父母可從孩子的外再行為觀察孩子是否近視,如常有瞇眼、眨眼、揉眼或歪頭動作、注意力不集中、沒耐心等。

楊美娟醫師解釋,若近視不加以治療,容易變成高度近視,而高度近視通常伴隨著飛蚊症、黃斑部病變或視網膜剝離,嚴重時可能失明!醫師建議,兩歲以下兒童應盡量避免使用3C產品或觀看螢幕、電視;兩歲以上的兒童,每日觀看電視、螢幕的時間不要超過兩小時,而且每30分鐘應休息10分鐘。平時可多走出戶外、讓眼睛放鬆,也可補充護眼營養素,如葉黃素、花青素等。

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




防骨質疏鬆症 多吃牛奶青菜小魚乾

Mar 20, 9:00AM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天晟醫院舉辦「與健康有約」系列免費講座,特別與民眾分享「骨質疏鬆與飲食」議題,該院骨質健康促進中心主任、風濕免疫科醫師翁國益表示,台灣的50歲以上女性,有41.2%的比率可能罹患骨質疏鬆症,較鄰近的日本、香港都來的高。為預防骨質疏鬆症,民眾可到醫院接受骨質密度測量,平時可透過牛奶、青菜、小魚乾、芝麻等食物來補充鈣質。


▲ 防骨質疏鬆 多吃牛奶青菜小魚乾(圖/健康醫療網提供)

翁國益透露,當骨頭的骨質密度下降至某程度,以致容易造成骨折,就被稱為骨質疏鬆症。一般隨著年紀增加,骨質流失速度將大於骨質生成速度,骨質密度隨之下降,就易造成骨質疏鬆症,好發於停經後的婦女、老年人,台灣50歲以上的女性,盛行率達41.2%%。由於骨質流失的過程中,毫無症狀,即使到了骨質疏鬆症的程度,一般在沒發生骨折前,都難被發現。

與骨質疏鬆症相關的骨折,常見的有脊椎體壓迫性骨折、髖部(大腿骨)骨折及手腕處橈骨骨折。據民國103年台灣女性平均壽命82.5歲來推估,台灣婦女將近有三分之一會在一生中發生脊椎體、髖部或腕部骨折。以髖部骨折來說,不僅會造成肉體疼痛,更有80%的患者,在骨折後一年仍無法自理生活。此外,健保紀錄發現,發生髖部骨折的老人,男性和女性一年內的死亡率,分別達23%、15%,更甚許多末期的癌症。

翁國益建議,年滿65歲婦女、滿70歲的男性,以及停經後未滿65歲並具有骨質疏鬆症危險因子的女性,可接受中軸型雙能X光骨質密度分析儀的骨質密度測量。目前相關治療藥物不僅有效且安全,且隨著長效針劑出現,治療上也日趨方便。在日常生活中,民眾可多透過食物補充鈣質,一杯240cc鮮奶或兩片乳酪,可提供250毫克鈣質;100克青菜可提供100~200毫克鈣質;兩匙免洗湯匙的小魚乾、黑芝麻,可補充200~300毫克鈣質。

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





If at any time you'd like to stop receiving these messages, just send an email to fulltextrssfeed_com_feeds_feedburner_com_ettoday_health+unsubscribe-cetua=chunhui.pixnet.net@mail.feed2email.net.
To stop all future emails from feed2email.net you can reply to this email with STOP in the subject line. Thank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unHu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