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鼾恐有OSA 猝死機率大增

Mar 19, 9:43AM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

台灣睡眠醫學會今(19)日發表一份「全台千人睡眠呼吸中止症大調查」,發現近7成受訪者有打鼾習慣,其中超過3成是睡眠呼吸中止症(OSA)高危險群,卻有8成受訪者對該疾病認知不全。醫師提醒,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併發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機率遠高於一般人,甚至恐因心律不整增加猝死機率。


▲打鼾恐致慢性病? 小心睡眠呼吸中止症(圖/健康醫療網提供)

台灣睡眠醫學會理事長暨新光醫院睡眠中心主任林嘉謨醫師指出,OSA高危險群是40歲以上男性,BMI值過重、肥胖者,特徵包括下巴內縮、脖子粗短(男性頸圍大於41公分就須注意)。這類患者睡覺時常因缺氧導致腦部血管收縮,同時因呼吸道阻塞,反覆因缺氧而醒來,不僅睡不好,更因血壓不穩使心律不整,造成心血管疾病,進而增加猝死機率。

根據研究,OSA對慢性病的影響,在神經認知功能方面,行車事故及職業災害事故分別是一般人的7及 2.2倍;心血管疾病方面,原發性及偶發性高血壓是一般人的1.4及2.9倍、冠心病是1.3至23倍、充血性心臟衰竭為2.4倍,腦中風也高於一般人1.6倍。

洗腎病友藝人趙舜,就因多年來有晚上打鼾的習慣,睡眠常常斷斷續續中途醒來,導致白天常頭痛、記憶力下降且脾氣暴躁,後來至睡眠中心檢查,發現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經呼吸器輔助後,睡眠時間從原本的4小時延長到6-8小時,也因為心臟功能改善,促進毒尿與水份排出,血壓與心跳雙雙獲得控制,減緩身體功能的惡化速度。

林嘉謨醫師表示,OSA影響層面包括神經系統、心跳以及血壓。高危險族群若遇有打鼾問題,可至醫療院所的睡眠中心檢查,OSA改善可使身體在夜間獲得充分的修補機會,延緩慢性病退化速度,但需提醒的是,並非治療OSA後就不需控制慢性病,兩者雖相互影響但須同時注意。

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




站著大號 竟是僵直性脊椎炎惹禍

Mar 19, 9:38AM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

一個大男人,竟然站著上大號!原來是僵直性脊椎炎惹禍。醫師提醒,僵直性脊椎炎好發於青壯年男性,而僵直性脊椎炎初期症狀會有晨僵感、下背痛等,若是有這些症狀,即應及早就醫診治,以免病況惡化。

▲大男人站著上大號 竟是僵直性脊椎炎惹禍(圖/健康醫療網提供)

不要懷疑,臨床上,就有僵直性脊椎炎病人因為脊椎僵硬,無法動彈,以致連大號也得站著上;萬芳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廖顯宗主任表示,僵直性脊椎炎好發於20至40歲的青壯年族群,尤以男性為主,而晨僵感、下背痛等是僵直性脊椎炎初期症狀,且容易被解讀為運動傷害、跌打損傷,導致民眾延誤就醫時機。

此外,臨床上也有僵直性脊椎炎病人因為騎機車沒閃坑洞,竟致脊椎骨折險癱瘓;廖顯宗主任指出,僵直性脊椎炎病人一旦病情嚴重,他們的脊椎縫隙會出現沾黏現象,導致全身僵硬不能動猶如「木頭人」,更增加了脊椎骨折風險!

廖顯宗呼籲,民眾可掌握『1(僵)、2(痛)、3(不動)』等僵直性脊椎炎初期症狀,若是長期有類似情形,就要懷疑可能罹患僵直性脊椎炎,應儘速至風濕免疫科就診,積極治療避免病情惡化。

為增加一般民眾對僵直性脊椎炎的了解,萬芳醫院及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僵直性脊椎炎關懷協會將在3月24日(日)舉辦醫學講座暨會員大會;該協會林孚爾理事長表示,歡迎病友與大眾踴躍參加講座,現場將有專業醫師進行疾病衛教,希望能夠幫助更多社會大眾了解疾病,協助病友一同積極面對疾病!

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




魚刺卡喉 插入肺葉險喪命

Mar 19, 9:22AM

健康醫療網/潘以慈報導

台中市一名53歲的張姓男子日前吃魚時發現魚刺卡住喉嚨,疼痛症狀解除後,他以為已咳出魚刺;沒想到咳嗽竟咳出血絲,經到署立台中醫院診治,才發現魚刺插入肺葉,所幸及時取出,否則可能有喪命的風險。


▲魚刺卡侯不自知 竟插入肺葉險喪命(圖/健康醫療網提供)

署立台中醫院胸腔外科醫師葉周明表示,張姓男子去年11月吃完魚後,魚刺卡住喉嚨;雖有努力想要咳出,且以為已咳出魚刺,由於狀況有改善,也就不以為意。

但沒想到事隔2天,張男竟咳出血絲,且連咳近1個月沒有好轉,趕緊至台中醫院求診,檢查後赫然發現,張男右肺葉插著了一根長2.5公分的三叉形狀魚刺。

葉周明醫師先利用雷射刀燒灼魚刺周邊肉芽組織,並燒斷三叉魚刺其中一節魚刺,降低刺傷危險,並小心翼翼的夾出魚刺。

葉醫師說,魚刺卡在右下肺葉緊鄰肺動脈,不及時取出魚刺,隨時都可能造成阻塞性肺炎、肺膿瘍,甚至一個咳嗽過度用力,可能刺破旁邊肺動脈造成大出血,情況非常危險。

葉周明醫師呼籲,民眾若喉嚨卡魚刺應儘快找專業醫師取出,千萬別相信偏方喝水或吃米飯即可將魚刺移除,應盡速至醫院檢查,別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

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




抑制青少年吸菸率 董氏:漲菸稅

Mar 19, 8:56AM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

台灣菸價真的是超低!目前台灣菸價平均每包85元台幣、香港200元台幣、紐約360元台幣、紐西蘭更高達396元台幣,難怪國內青少年吸菸人口一直居高不下;為能抑制青少年吸菸率,擺脫菸害,董氏基金會呼籲政府應立即修正「菸酒稅法」,每包菸品應調漲菸稅30元,調高26年未曾調漲的菸稅。

▲抑制青少年吸菸率 董氏:調漲菸稅(圖/健康醫療網提供)

台灣於2009年1月11日開始執行現行菸害防制新法後,成人吸菸率從2008年的22%降至2009年底的20%,2011年則降至19.1%;但是,高中職生的吸菸率卻維持在15%左右,國中生的吸菸率甚至略微上升,在2008年時,國中生吸菸率為7.8%,至2010年時則上升至8.0%。

董氏基金會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與世界銀行的研究報告顯示,菸價每提高10%,菸品消耗量就能減少4%,而且青少年對菸品價格變化的敏感度,更加倍顯著;然而,由於我國低廉的菸品價格及垂手可得,以致於青少年吸菸率以及菸品消費量,一直居高不下。

董氏基金會並指出,1987年台灣開放洋菸進口時,總部設在紐約的萬X路菸品每包為美金1.5元,在香港為港幣14元,在台灣為台幣45元;經過26年,紐約現在每包菸品為台幣360元(12美金),調漲了8倍,香港為台幣200元(52港幣),漲了3.7倍,台灣竟才台幣85元,只漲了1.8倍。

董氏基金會強調,紐西蘭為達到2025年全國禁菸目標,已確認到2016年時每包菸將調漲至20紐幣(約新台幣490元);雖然台灣依菸害防制法規定每兩年得檢討、調漲菸捐,有法源依據可行性高,對提高菸價、抑制青少年吸菸率也有幫助,但是台灣26年來未曾調漲菸稅。

因此,董氏基金會籲請政府,應學習歐美先進各國一樣加「菸稅」,讓稅收進入國庫,由行政單位統籌統支,如此才能將稅收運用更寬廣,擴及環保、教育、衛生等,造福全民。

健康醫療網提醒您:吸菸有害健康!

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




腹部脂肪重建雙乳 癌友新選擇

Mar 19, 2:41AM

健康醫療網/李義輝報導

40歲葉小姐日前在右側乳房摸到硬塊,到院檢查,證實為腫瘤,左側乳房也出現局部鈣化現象,日後惡化為腫瘤的機率相當高。醫師建議,最好切除兩側乳房,讓她無法接受。所幸在自由式腹部皮瓣重建乳房技術下,讓她仍可保留乳房外觀。

▲腹部脂肪重建雙乳 乳癌患者新選擇(圖/健康醫療網提供)

如何確保乳癌患者在乳房重建後,仍可擁有對稱、自然與美麗的雙測乳房,對整形外科醫生是一項挑戰。嘉義長庚醫院整形外科主任方前量去年從美國耶魯大學引進自由式腹部皮瓣(DIEPflap)重建乳房技術,來進行雙乳房同步切除自體重建的手術,對於雙側乳癌患者來說,是一大福音。

方前量主任指出,乳房重建可分為以自體組織重建、義乳重建以及自體組織加上義乳重建三大類。外科手術後如能立即重建,一般可以獲得最好的結果。

在自體組織重建方面,傳統局部皮瓣組織重建是取用腹部的腹直肌與局部的皮瓣組織,但因血管容易局部壞死,以致產生硬塊生,容易影響到乳癌的追蹤,且外表也比較不美觀。

自由式腹部皮瓣(DIEPflap)重建自然乳房則是一個較新的技術,好處是在於不會犧牲腹直肌,重建後,因為未傷及腹部肌肉而減少術後疼痛的情形,病患可以早點下床。

最重要的是,自由式腹部脂肪重建屬於永久性手術,由於採用自體脂肪組織,因此乳房也會隨著病人的變胖而增大,隨著病人變瘦而縮小,摸起來很柔軟,和正常的乳房沒有什麼不同。

方前量主任表示,新技術是依照取用的脂肪來決定乳房的罩杯大小,因此,如果體型太瘦的病人能取用的腹脂肪量較少,重建後的乳房大小也會受到影響。

「手術並不會增加復發的機率」方前量主任解釋,所使用的是腹部的脂肪,因為腹部脂肪沒有乳腺,所以腹部的脂肪是不會長乳癌。美國臨床統計發現,重建手術對復發的機率及偵測並不會有影響。

以葉小姐為例,術後發現左側乳房鈣化組織已經是原位癌,對於乳房重建的結果,她也相當滿意,回診時一再向醫師致謝,慶幸自己早期發現,並同時切除及重建,再造完整乳房。

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




調查:失眠者3成有負面情緒

Mar 19, 2:40AM

點評:睡不著一定有原因,還是要找出原因,針對原因來處理。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

根據台灣睡眠醫學會發表的「國人睡眠前後心理情緒調查報告」指出,失眠者無論在睡前或起床後的情緒,約有3成偏負向感受,明顯高過非失眠者1成以內的負向感受,顯示一覺好眠除了補足生理上的活力,對心理情緒也有莫大幫助。

▲調查:失眠者睡覺前後3成情緒負面(圖/健康醫療網提供)

這項調查針對1070位15-59歲,居住於大台北、大台中與大高雄地區的民眾,於今年2月初以電訪方式完成。

調查指出,民眾睡前及起床後,放心、滿意、愉悅、舒服、期待等正面情緒平均高達6成以上;至於焦慮、失望、難受、不抱期待等負面情緒,起床後比例明顯高於睡前比例,僅有「活力不足」從睡前的54.1%降為起床後的26.8%。

長庚紀念醫院睡眠中心及精神科臨床心理師吳家碩針對睡覺前後的負向感受解釋,民眾在起床後負向感受較明顯,可能是因為面對上班、上課等壓力,以及睡眠過程中品質不佳、沒睡飽所致,綜合這些因素導致「起床氣」。

調查另將失眠者與非失眠者分類後交叉分析,結果顯示,失眠者睡前有30%偏負向感受,非失眠者則僅有7.8%偏負向感受;而起床後失眠者的負向感受有33.3%,非失眠者的負向感受則為10.1%,兩相比較比例懸殊。

吳家碩分析,睡眠品質包括生理、心理及環境因素,習慣性失眠者可能因為焦慮、壓力等負面心理因素,導致睡眠品質不好,而睡不好又造成隔天的負面情緒增加,惡性循環。

台灣睡眠醫學會理事長、新光睡眠中心主任林嘉謨指出,根據美國柏克萊大學研究,充足良好的睡眠能活化控制情緒的神經,因此良好的睡眠會使正向情緒增加,不足的睡眠則讓負向情緒增加。

林嘉謨建議,民眾可培養睡前讀書、聽緩和音樂等習慣,先將心情轉化為正向,提昇心理因素;同時挑選適合的床具、將室溫控制在18-21度睡眠最適溫度,加強環境因素,讓自己更能一覺好眠,隔天活力滿滿!

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unHu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