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there!
Here's the latest feed from ETtoday 健康新聞.

Add feeds@feed2email.net to your contact list to make sure you receive all your emails
Make sure to visit feed2email.net to get more feeds sent to your inbox.
To find out which feeds you are subscribed to, or to get further help, just reply to this email.


防心臟病發猝死 低劑量CT立大功

Dec 22, 2:30AM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60歲李先生事業有成,也保持規律的運動,有高血脂病史,定期服藥控制,近2個月有間歇性呼吸困難,到醫院看診,醫師建議接受心臟電腦斷層檢查,結果顯示鈣化指數超過2000分,有2條冠狀動脈呈現70%狹窄,後續接受心導管檢查,並在兩條狹窄的血管內置放支架,病人症狀隨即緩解。


▲ 防範無症狀心臟病發猝死 低劑量CT立大功(圖/健康醫療網提供)

心臟病連續25年高居國人10大死因前3名,據統計,有高達9成的患者到院前已死亡,其中超過8成是因冠狀動脈狹窄引發心肌梗塞而猝死!有冠狀動脈狹窄症狀者,可及早介入治療,對於無症狀者,過去礙於檢查風險較高,無法及早發現,目前則可透過低輻射劑量心臟電腦斷層掃描檢查,提早發現冠狀動脈是否狹窄及硬化,預防猝死風險。

萬芳醫院心臟內科林永國主任說明,走沒幾步就氣喘吁吁、莫名胸悶、胸痛,甚至發生心絞痛等症狀,是典型的冠狀動脈狹窄警訊,患者可藉由心導管手術或裝心臟血管支架,降低血管再狹窄機率,預防心肌梗塞發生;但具有高危險因子者,若是沒有症狀,無法提早發現,並及時介入治療,發生猝死機率較高。

林永國指出,包括男性45歲以上或女性55歲以上、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抽菸、心臟病家族史、肥胖、缺乏運動等,皆是冠狀動脈狹窄或阻塞的高風險族群,多數患者雖然沒有冠狀動脈狹窄的症狀,但心血管內壁會有不同程度的軟、硬斑塊,一旦突然破裂形成血栓,可能發生阻塞,造成急性心肌梗塞而猝死。

萬芳醫院影像醫學部主任陳榮邦指出,萬芳醫院在今年3至8月間,有近400名男女進行「雙源雙能心臟電腦斷層檢查」,而冠狀動脈狹窄超過50%、鈣化指數超過200者,有18.4%接受做心導管檢查,其中52.4%接受裝置心臟支架。

陳榮邦強調有上述2個危險因子者出現冠狀動脈狹窄的機率為16%,3個危險因子以上者機率增加到27%。他舉例,男性45歲以上或女性55歲以上的民眾,若罹患三高疾病其中兩項,或有抽菸習慣,每4名就有1人發現到有冠狀動脈狹窄的問題。

沒有冠狀動脈阻塞症狀卻是高危險因子者,過去礙於電腦斷層檢查的輻射劑量很高,檢查風險可能大於疾病發生風險,直到2012年,有了譬如「雙源雙能電腦斷層掃瞄儀」(DSCT),其低輻射劑量的優點,適合用來進行例行性的健康檢查。

資料來源: www.healthnews.com.tw/




遠見/自食時代來臨!自己下廚才安心

Dec 22, 2:00AM

文/遠見雜誌

走入市場,在貨架前選購商品,不再只會認知名品牌、看特價款、拿了就走,而是會多駐足比較,查看成分標示,甚至注意有無安全標章,如產銷履歷等。大眾正從一次又一次的黑心食品傷害中,學習身為現代社會公民該有的「食育」學分。

曾有食品業主管私下妙喻,台灣人買手機,常會再三做功課,不只問親朋好友、還上網查,「但為何對吃下肚子裡的食物,很少花心思留意究竟怎麼來的?」

外食不安心 連帶掀起自食風潮

因應食安風暴,國內正掀起一股「自食」風潮。外食不安心,許多人轉向回家烹飪。影響所及,讓販售廚具的業績和烹飪課程跟著愈來愈夯。

台北醫學大學進修推廣部2014年首次推出「食安課」,原因就是太多民眾詢問食安。10月中乾脆推出「食安系列講座課程」,共10堂課教人怎麼做麵包、榨果汁,還有中醫食療養生等內容。

文化大學進修推廣部也統計,2014年9月食安事件後,10月開課的廚藝課人數增加一倍,11月開課的烹飪課,10月就有3堂滿班,相關課程一開放報名往往秒殺。日本龍頭廚藝教室ABC Cooking Studio,5月底在台灣正式開幕。恰好切合這波瘋學廚藝熱潮。

電子商務業者台灣樂天市場觀察,民眾對自製家電、具備生鮮履歷或進口食品的購買行為也已經有顯著提升。麵包機、氣炸鍋等DIY健康家電,從10月起業績一路走升,增長逾六成。

以往,下班回家後常覺得太忙太累、沒時間親自下廚的父母也改變了。為了家人的健康,愈來愈多父母,撥空上市場買食材,回家煮晚餐、為小孩帶便當,拿回飲食主控權。

本期《遠見》好享生活採訪三種當紅的食安自救行動、方案。走入通過產銷履歷驗證的農產品合作社現場,帶讀者認識農民如何種出優質農作物,了解追溯系統,讓你聰明選購安心農產品。
想要回家自煮,卻煩惱不會做菜?來看看火紅的廚藝教室怎麼上課。

上班族要回家做晚餐真的好難?台北有位爸爸,從不進廚房到變家中大廚,他做的料理照片總讓親朋好友狂按讚,兒子帶便當去學校,同學都對著他的愛心便當流口水。學會「食育」,就從辨認好食材、學會做菜、回家煮飯開始吧!

【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www.gvm.com.tw】




新型胰島素 控糖兼顧體重

Dec 22, 1:30AM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糖尿病患者施打胰島素會發福嗎?這樣的觀念將被修正!新北市立聯合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林桓生表示,糖尿病患者體重下降,是因為缺乏胰島素,導致身體無法利用細胞內的糖份,使細胞處於飢餓狀態,造成能量浪費,患者往往會出現短時間體重不正常的急遽下降,而胰島素治療,是為了恢復身體正常機能,使患者將糖份利用、把熱量儲存在體內。糖尿病患者無論吃藥或打針體重都會上升,但這是為了回復到「標準體重」。

▲肥胖out! 新型胰島素控糖兼顧體重(圖/健康醫療網提供)

林桓生醫師進一步說明,傳統胰島素治療往往都會造成水腫或是脂肪量上升,讓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除此之外,降糖效果不平穩,不但會使血糖波動大、難以達標,倘若患者出現體重破表、或是低血糖情況,更造成醫師投藥上的困難。而新型長效型胰島素類似物為六聚體分子,透過極細筆針施打,經皮下吸收後,與血清中蛋白質結合,因此能慢慢發揮藥效。一整天的總劑量比較少,且讓醫師調藥更有把握,患者也不會血糖忽高忽低,同時比起傳統胰島素對治療後體重的上升幅度減少四成。

糖尿病的治療藥物中,患者常擔心施打胰島素的安全性,對此問題,林桓生醫師強調,施打胰島素作為胰臟衰敗的輔助治療,可以減少患者服用口服藥物顆數跟種類,不但能減少肝臟、腎臟及胰臟的負擔,對病人生活也較方便。而且針劑安全、不傷人體,就連孕婦也可以施打,更不會傷害胎兒。

林桓生醫師曾收治一名55歲身材肥胖的家庭主婦,血糖藥早中晚吃三種,一天吃12顆藥,血糖卻一直無法達標,使用新型胰島素治療後,該婦人改為一天施打一次胰島素,並服用3顆口服藥物控制血糖,順利達標。林桓生醫師表示,使用新型胰島素,患者可以根據空腹血糖值,以週為單位,自行調整劑量,不用等到三個月後回診時再做調整。

糖尿病早期沒有症狀,往往發現時已出現吃多、喝多、頻尿、體重下降「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狀;因此,林桓生醫師提醒,40歲以上民眾應該定期做篩檢,家族中有糖尿病的民眾更需要提前至35歲定期篩檢,而糖尿病患者若要做好體重控制,一週可做五次中度有氧運動(如腳踏車、快走、游泳)每次30分鐘,使身體內的糖和脂肪達到平衡,飲食上限制碳水化合物及脂肪的攝取,醣類食物少吃,多吃纖維質,糖尿病患者也能輕鬆控糖不發福。

資料來源: www.healthnews.com.tw/




避免產後掉髮 黃金六個月勤調理

Dec 21, 9:00AM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

北市一位30歲的新手媽媽,產後四個月開始大量掉髮,每次洗完髮、吹頭髮後,排水孔都被落髮塞住了,新手媽媽不禁憂心忡忡,還沒中年就已禿頭了,該怎麼辦?

▲避免產後狂掉髮 把握黃金六個月勤調理(圖/健康醫療網提供)

開業醫中醫師徐仁德表示,產後落髮屬於休止期落髮,這段期間內掉髮量非常多,但不會「禿頭」。頭皮在正常的情況之下,約有百分之十的毛囊是屬於休止期,所以,正常人一天掉髮約150根左右。如果突然間有大量毛囊進入休息狀態,臨床上便會發現大量毛髮脫落,這種現象就稱為休止期禿髮。

產後掉髮一般來說不會太嚴重,只是休止期毛囊增加,因此生長的頭髮較少,不需任何的治療,只要時間一到,頭髮自然會長出來。不過很多人還是不相信醫師的話,輕信一些誇張不實的生髮廣告,白白浪費一些冤枉錢來治療這種原本就會好的症狀。

徐仁德醫師表示,以中醫的角度來看,髮為血之餘,產後婦女因為荷爾蒙改變、產後氣血不足就容易掉髮,因此,可以使用四物、杜仲、白蒺藜來緩減掉髮情況,促進毛曩發展。此外,風熱或體質燥熱的人也容易有掉髮現象,因為風熱會引起頭皮搔癢、長丘疹,嚴重時會引起毛囊炎,導致大量落髮,所以有風熱或燥熱體質的人可以多喝菊花或薄荷茶,有助於清熱與散熱。

徐仁德醫師說,產後六個月的身體是「虛、寒、淤」的體質,因此使用藥膳進補時要避免寒涼藥性的中藥與食材,都能有效的幫助減緩落髮狀況。切勿過量食用寒性或溫熱的食物。例如有些婦女喜歡在飯後喝一大杯山楂茶去油膩,但要注意的是,山楂雖能去油膩,喝太多會虛寒,間接造成落髮情況更嚴重;也有些產後婦女坐月子期間攝取太多辛熱食物,則會耗氣。

徐仁德醫師提醒,基本上,無論是坐月子期間或已經坐完月子,產後半年內的婦女要多休養,在進補方面,只要把握「依照自己的體質進行進補」,盡量避免過寒或刺激性食物。在虛寒的體質下,飲食、作息都要恰當,不應過度勞累,就會有效避免掉髮的情況發生。

資料來源: www.healthnews.com.tw/




胸悶痛+冒冷汗 恐冠狀動脈阻塞

Dec 21, 3:45AM

健康醫療網/實習記者徐書蘋報導

近來極地性峻冷氣候報到,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韋廷提醒,心臟病是我國十大死因之一,年輕人也容易得到冠心病,所以心臟冠狀動脈阻塞患者,應多加注意,若出現胸悶、胸痛及冒冷汗等症狀,最好提高警覺,盡速就醫。

▲胸悶痛又冒冷汗? 小心是冠狀動脈阻塞(圖/健康醫療網提供)

心臟冠狀動脈阻塞又稱狹心症,俗稱「心包油」,患者會突然出現胸骨後或心前區絞痛,疼痛上達左肩、臂部及頸部,伴有噁心、頭暈、面色蒼白、煩躁心悸、呼吸短促、出冷汗、甚至暈厥等症狀。尤其是中老年人、有家族病史、抽菸、高血壓、高膽固醇、糖尿病、性格急躁、壓力過大及缺乏運動等人是高危險群,要特別注意。

心臟冠狀動脈阻塞的檢查方式包含運動心電圖、鉈 201心臟灌流掃描及心導管檢查。陳韋廷強調,對付冠狀動脈疾病首重預防,以良好的飲食與生活習慣、平時多攝取高纖低膽固醇食物,烹飪時應以低油、低鹽為原則,建議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放鬆心情並戒除菸酒。

若發現藥物無法有效控制,則可考慮心導管手術。陳韋廷醫師表示,目前心導管技術發展非常快速,可利用氣球擴張術及血管支架置放,尤其是塗藥血管支架,能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應用於急性心肌梗塞發作時,可很快打通堵塞的冠狀動脈,有效挽救缺氧的心肌不致壞死。

資料來源: www.healthnews.com.tw/




愛吃深海魚 小心恐造成失智

Dec 21, 1:35AM

健康醫療網/記者梁以辰報導

愛吃深海魚如鮭魚、鮪魚、鯖魚以及鯊魚的人要小心了!醫師提醒,由於食物鏈的關係,深海魚重金屬含量較多,若食用太多,恐將造成身體的汞過量,進而造成周邊神經及腦神經的病變。

▲愛吃深海魚 小心恐造成失智(圖/健康醫療網提供)

臺北榮總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醫師王德皓表示,汞中毒最有名的事件是發生在1956年日本的水俁病,四十幾年來共造成一千多人死亡。在Minamata海灣的旁邊有乙醛工廠,在製作過程中產生甲基汞;然而,甲基汞被直接排放到河川,污染了水中的魚、蝦、貝類;之後這些魚、蝦及貝類被旁邊的村民吃進肚子,因而造成很多人生出智能不足、畸型、腦性麻痺的孩子,甚至還發生肢體不協調、記憶力缺損、眼睛顫動,以及帕金森氏症等問題。

深海魚、大型魚,因食物鏈的關係,其重金屬含量較多,尤其是汞。王德皓醫師說,重金屬主要處存在魚類的肝臟、內臟,以及脂肪組織,即便是加熱或是特殊處理,也不能把重金屬去掉,若是長期持續吃深海魚,容易造成慢性汞中毒。由於重金屬在體內代謝慢,容易造成周邊神經病變,如感覺異常及肢體不協調,或是腦部神經病變,如帕金森氏症、失智,以及小腦汞病變。

王德皓進一步表示,要避免汞中毒,盡量少吃深海魚;若真的非吃不可,也盡量避免魚類的肝臟、內臟,以及脂肪的地方;若是孕婦食用這些重金屬過多的魚類,恐造成胎兒腦神經病病變。

資料來源: www.healthnews.com.tw/





If at any time you'd like to stop receiving these messages, just send an email to fulltextrssfeed_com_feeds_feedburner_com_ettoday_health+unsubscribe-cetua=chunhui.pixnet.net@mail.feed2email.net.
To stop all future emails from feed2email.net you can reply to this email with STOP in the subject line. Thanks

ChunHu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