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there!
Here's the latest feed from ETtoday 健康新聞.

Add feeds@feed2email.net to your contact list to make sure you receive all your emails
Make sure to visit feed2email.net to get more feeds sent to your inbox.
To find out which feeds you are subscribed to, or to get further help, just reply to this email.


過年回娘家 比較女婿成就壓力大

Feb 01, 4:05AM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年終獎金領多少?什麼時候升官?許多女婿過年回娘家,親戚閒聊時總是會詢問類似的問題而倍感壓力!心理師指出,有別於媳婦回婆家過年,要擔心如何準備年菜、協助大掃除等家事,女婿回娘家最大的壓力來源,則是親戚間對於成就的比較。

▲女婿過年回娘家 成就比較壓力大(圖/健康醫療網提供)

諮商心理師全聯會發言人林萃芬表示,女婿回娘家過年主要是扮演客人的角色,娘家親戚不會期待女婿要幫忙烹煮年菜,或要求打理家務,因此對於家事的壓力相對於媳婦較少;不過,親戚間成就的比較常會讓女婿感到壓力沉重,而對女方的家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導致每年回娘家都有所顧慮。

林萃芬舉例,許多親戚過年總是喜歡詢問「年終獎金領多少?」、「工作狀況如何?」、「什麼時候升官?」、「怎麼不去努力爭取更好的職位?」看似關心的問題,對於女婿來說,卻是親戚間成就的比較,也是令人尷尬的問題,尤其是經濟狀況不好者,更容易產生自我否定的負面想法,不知該如何應對。

女婿遇到親戚關心的類似情況,可能不好意思自己拒絕回答,但又難以應對;因此,林萃芬建議,這時另一伴要適時從旁協助先生打圓場,告訴親戚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同,不要互相比較,或藉由轉移注意力,甚至可以告知有事必須先離開,都是應對的方式;不過最佳的方式,應在事前與先生討論回娘家會遇到的情形,並做好自我建設。

資料來源: www.healthnews.com.tw/




遠見/走出癌症迷宮,全民一起來!

Feb 01, 3:49AM

【文/黃漢華】

近年來,名人死於癌症的消息,經常登上新聞版面,每四個國人中,就有一個可能罹癌,讓人聞癌色變。癌症時鐘更是聲聲催!根據國健署統計,每5分48秒就有一人罹癌,比前一年快了14秒;國人罹癌的速度也加快,2013年全台共有48萬癌症患者,預料2014年將突破50萬大關。

可怕的是,隨著醫療與社會的進步,台灣人遭受癌症的威脅不降反增,癌症發生率不僅逼近全球最高值,癌症死亡率更在先進國家中名列前茅。對抗癌症,已是國人不可忽視的課題,台灣的癌症醫療漏洞在哪裡?還有哪些進步空間?《遠見》帶你挖掘真相、找回幸福人生。

社會進步了!癌症死亡率卻攀升!
每5分48秒 就有一位國人罹癌

2014年才開始,就傳來音樂大師李泰祥因為甲狀腺癌過世的消息,回想2013年,同是藝文界的舞台劇大師李國修因為大腸癌過世,演藝圈的抗癌鬥士徐風得到食道癌、肝癌等八種癌症,也在同一年離開人世。

近幾年來,名人死於癌症、罹癌的新聞隔一陣子就會出現。代表的是,隨著社會進步,國人癌症罹患率、死亡率也逐年上升。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最新統計(2013年公布),2010年,每5分48秒就有一人罹癌,比前一年快了14秒。

台灣的癌症時鐘聲聲催人,罹癌速度不但加快,人數也增多,2013年全台人口中,已有48萬名癌症患者,預料2014年將會突破50萬大關。從1993年至今,罹癌人數平均每年增加,1993年只有3萬4000多人罹癌,2010年增到9萬多人。台灣癌症基金會估計,到2020年,每年將新增11萬名病人。其中大腸癌連四年新增人數最多,近10年就增兩倍,一年超過1萬4000人得病。以女性最常發生的乳癌,從1995年到2009年,14年也成長1.1倍,估計每19個台灣婦女中,就有一個可能罹患乳癌,高過日、韓。

「原來乳癌這麼普遍,」癌症希望基金會的義工、電視節目主持人林青蓉分享,她的媽媽得乳癌,很久沒上美容院,老闆見到她,詢問原因,想不到老闆自己也得乳癌。後來,她媽媽才知道,所住的台南麻豆村莊,好幾個婦女都罹患乳癌。「人人都是癌症候選人!」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基隆長庚醫院癌症中心主任王正旭提醒,每四個國人中,就有一個可能罹癌。

台灣癌症死亡率 高過多數先進國家

儘管全球罹癌人數也是逐年增加,但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的發生率已逼近全球最高值了。台灣男性每十萬人有309.2人罹癌,全球最高的國家為365人。女性也類似,每十萬人有235.17人罹癌,而全球女性最高值為295人。

而且若把台灣罹癌人數與許多國家比較,根據癌症國家排行榜,先進國家如丹麥、法國,是全球癌症發生率排前兩名的國家,每十萬人都超過300人罹癌,台灣發生率為270.6人,排在全球前段班。第二個更值得台灣人關注的議題是,台灣癌症發生率比歐美先進國家低,死亡率卻高過全球多數先進國家。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今年1月才公布的2012年統計,與所有列入調查國家相比,台灣每十萬人罹癌死亡率為112.4人,與丹麥、法國世界前兩大發生率最高的國家相比,台灣相當接近,而且高過世界多數先進國家!正當英國、西班牙、澳洲、日本等國家在2012年降低癌症死亡率,韓國、新加坡持平之時,台灣死於癌症的人數還持續攀升,這對自詡醫療水準媲美國際的台灣,相當諷刺!

人口老化世界最快 病例跟著竄高
降低癌症死亡率 還要奮戰20年

為什麼台灣癌症死亡率會比多數先進國家高?首先,台灣人口老化速度世界最快。馬偕醫院癌症中心主任謝瑞坤表示,癌症本來就以老人患者居多,近10年來台灣65歲以上人口快速增加到11%,病例自然增加,死亡率就跟著上升,未來幾年,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預料還會持續增加。

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徐思淳也發現,近幾年來老年型癌症愈來愈多,以60歲以上常見的前期血癌來說,過去他一、兩個月才看到一例,現在一到兩週就會看到。「我們還要奮戰20年,」謝瑞坤認為,醫療進步的美國曾花了30年,才讓癌症死亡率開始下降,而台灣從2003年推行「癌症防治法」,至今才10年,參考美國經驗,還有一段路要走。

乳癌、大腸癌愈早切除 治癒率達九成

美國在1960年代制定「癌症防治法」,經過30年,1990年代,癌症死亡率開始下降,從2000年到2009年,男性死亡率下降1.8%,女性是1.4%。美國降低死亡率的另一個方法,是實施癌症篩檢,從1980年代陸續推行子宮頸抹片、乳房攝影、糞便潛血等檢查。以大腸癌為例,2010年,篩檢率達54%,每十萬人發生率降低到29.2人,死亡率為19人,比台灣發生率的36.3人、死亡率的26.09人要低。

台灣因篩檢率不高,不少患者到中、晚期才發現罹癌,太晚治療導致死亡率增加,也是原因。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就說,篩檢有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乳癌、大腸癌愈早切除,治癒率可達九成,愈晚發現,愈難治療,即使醫術再進步,充其量只能延長壽命,不能治好。

事實上,台灣從1995年推行子宮頸抹片檢查,近20年來,受檢率達七成七,每十萬人子宮頸癌死亡率降到4.1人,降幅超過一半。國健署因此從2004年起,陸續增加乳癌、大腸癌和口腔癌篩檢,希望每年找到一萬名早期病人,及早治療。

乳癌、大腸癌篩檢率 都僅有三成多

台灣癌症死亡率從1990年代初期占死亡人口18%,20年後增到28.4%(表4),「到2020年,癌症死亡率要降到20%!」國健署長邱淑媞提出願景,但國健署如何在短短六年內大幅下降?

邱淑媞認為,某些癌症死亡率因為防治措施,已開始下降。例如,肝癌因為施打疫苗,追蹤B、C型肝炎病人,研發藥物,死亡率已從30人降到25.3人。1998年推行戒菸,肺癌死亡率降到26人,推估2017年罹肺癌病人數也會開始下降。口腔癌發生率也會在十年內減少。

「加強篩檢,能降低死亡,」她帶著堅定語氣表示,國健署一年花30億元,提供篩檢,以台北市為例,2013年篩檢32萬人,找到1100名病人。但綜觀全台篩檢率,除子宮頸癌達到目標,其他都不高,口腔癌52%、大腸癌34%、乳癌32%。「不滿意這個成績!」邱淑媞希望未來五年口腔癌、乳癌篩檢提高到66%、大腸癌到60%。

癌篩難推廣 經費可能斷炊
沒癌也要抗癌 身體保健自己顧

近幾年國健署已大力推廣篩檢,從城市醫院到鄉村衛生所,都在宣導,可是民眾對人口老化、癌症死亡仍沒有切身感受,受檢動機不強,效果也就有限。「叫民眾做篩檢,很像在拉客!」台北市士林健康服務中心主任黃秋玉無奈表示,他們走出辦公室,走進菜市場、公車站牌守候,甚至把民眾的菜搶過來,叫他們去受檢。護士還打電話催促,對方都說「沒空」,就算郵寄採便管到民眾住家,只是要求交回,也是一去不返,沒有下文。

民眾受檢意願低落,不僅是國健署的難題,還有篩檢費用即將斷炊的窘境,邱淑媞急切地說,政府財政困難,今年的經費還沒有著落,原本希望能調漲菸捐,當作費用,卻無法通過相關立法,她很擔心篩檢隨時要停擺。

芬蘭、日本癌篩經驗 可供台灣參考

「政府沒有考量嬰兒潮老化帶來的問題,」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一語道破。他邊說邊拿出人口統計表,指著1946年到1964年出生的450萬名嬰兒潮,正逐漸邁向老化,罹癌風險高,是政府安排接受篩檢的對象。其中,55到59歲族群人口數,在2002年到2012年的十年內,從82萬倍增到163萬,現在政府沒有足夠經費做篩檢,也會導致死亡率不易下降。

陳秀熙認為,台灣應該參考其他國家的政策。例如北歐芬蘭,政府要求民眾接受篩檢,通知三次不到後,之後發現罹癌,醫療費用就得自行支付,結果不僅受檢率100%,癌症死亡率也比台灣少了一半。又以1/4是老年人口的日本為例,老人比率比台灣高,但癌症發生率與死亡率卻能遠比台灣低,就因為地方政府從1960年代引進篩檢。

日本國家癌症中心在1978年制定12項防癌方法,透過醫院、媒體,教導民眾正常作息,厚生勞動省也推行21世紀全民健康計畫。日本將胃、子宮、乳房、肺、大腸直腸列為檢查項目,至於篩檢費用,由中央政府編列,為了把錢花在刀口上,他們在1998年檢討每一項篩檢成果,發現子宮頸、大腸直腸篩檢的成效最好。

日本除了由政府制定防癌政策,1958年成立的日本癌症協會也扮演重要角色,他們在全國有46個分支、700部篩檢儀器,每年替1000多萬人篩檢,還宣導「癌症八大警兆」,印製手冊,每年在全國舉行「癌症預防治療月」,提醒民眾注意。相較之下,台灣癌症死亡人數日漸增高,政府缺乏經費,預防措施難以徹底執行,民眾只能多注意保健方法了。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2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




打牌勿憋尿 以免急性膀胱炎上身

Feb 01, 2:44AM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

農曆年節期間,不少民眾都有和親友打麻將的習慣,當打的正入迷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捨不得起來,尤其當運氣正好時,就算尿急,也常有人選擇憋尿、置之不理。泌尿科醫師提醒,憋尿憋太久,小心罹患急性膀胱炎,建議至少每三到四個小時,就得起來上個廁所!

▲打牌憋尿 急性膀胱炎上身恐敗血症(圖/健康醫療網提供)

膀胱炎可說是為最常見的泌尿道感染。研究顯示,平均每四個婦女中,就有一人曾罹患膀胱炎;且女性罹患的機率約是男性的10倍!國泰醫院泌尿科醫師陳國強表示,這是因為女性尿道較短,平均只有3公分,而男性則有15公分,因此女性尿道較容易有細菌進入;且與女性尿道相比,男性尿道開口位於陰莖前端,與身體隔離、距離肛門口也較遠。

而急性膀胱炎其實就是細菌侵入膀胱裡面,並且造成膀胱紅腫熱痛的一種發炎現象。陳國強醫師進一步說明,常見膀胱炎患者會有血尿、頻尿、小便時會有刺痛灼熱感、即使膀胱早已排空,還是常會有需要小便的感覺、背部下方或腹部疼痛、渾身不適、發燒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造成腎臟發炎,引發敗血症。

大部分的急性膀胱炎,都是因為水分攝取不足和憋尿所造成。因此,陳國強醫師提醒民眾,雖然過年打牌打得正起勁時,真的會很捨不得起來,但還是建議至少每3-4個小時就要起來小便一次,別等到真的憋不住了才去上廁所,畢竟有時候太專注在一件事情上時,很容易忽略「尿意」!

資料來源: www.healthnews.com.tw/




走春採果 吃草莓要小心過敏!

Feb 01, 12:58AM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

每年12月到隔年3月是草莓的盛產季節,不少民眾都會趁著春節年假和親朋好友一起走春採果,但是小兒科醫師提醒,小朋友體質敏感,特別是容易過敏的小朋友,更是要小心,因為草莓也是容易引起過敏反應的水果之一,不得不慎!

▲走春採果 小心吃草莓容易過敏!(圖/健康醫療網提供)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副主任廖賜寶表示,由於草莓的皮有細細的毛,因此容易引起過敏反應,好發於4-5歲的小朋友身上,臨床上常見吃水果引起的過敏症狀有雙眼浮腫、嘴唇紅腫、喉嚨有腫脹感,吞口水會不舒服、全身發癢、起紅疹,且一般從胸口或臉上皮膚開始、嚴重一點的會有呼吸喘、甚至休克的情形。

夏天芒果,冬天草莓!廖賜寶說,曾有一名幼稚園的男童在吃了一顆芒果後,隔天便出現雙眼嚴重浮腫、嘴唇紅腫的情形,甚至還有手麻、腳麻的現象,連走路都需要家人纏縛,所幸後來在緊急施打抗組織胺後,才緩解了其過敏症狀。提醒民眾,千萬不可小覷吃水果引起過敏的後果。

除了芒果和草莓外,廖賜寶指出,同樣帶毛的奇異果或檸檬、酪梨等水果,也容易引起過敏反應。建議食用以前,要先用清水仔細搓洗過後再食用,且食用後一旦產生過敏反應就要立即停止;另外,民眾也可在食用前先用鹽水浸泡、再用清水漂洗,可達到殺菌清潔的效果,或是炸成果汁來飲用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此外,廖賜寶也提醒,不少民眾在過年期間還會準備各式各樣的糖果、瓜子、花生等小食品或零食,而這些食品常會添加色素、糖分、過多的鹽和香料,讓食物更加可口及美味,對於有過敏氣喘體質的人來說,應盡量避免攝取過多調味過的零食、瓜子及核果類,切忌因過年放鬆而掉以輕心。

資料來源: www.healthnews.com.tw/




有創意! 除夕剩菜變身營養佳餚

Jan 31, 9:38AM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年夜飯桌上總是擺滿一盤盤的山珍海味,如拼盤、魚料理、佛跳牆等,但多數家庭常常吃不完,為了不浪費食物,只好留著隔餐吃,有些家庭甚至整個春節,都在吃除夕夜的剩菜!如果您也有類似的狀況,不妨試試台大醫院營養部組長陳珮蓉提供的方式,透過簡單烹調手法及加料,讓吃剩的除夕年菜,變身美味營養兼顧的佳餚。

▲剩菜大變身! 除夕年菜變營養佳餚(圖/健康醫療網提供)

第一道「臘肉拼盤」變身「千絲涼拌」,首先將香腸、臘肉清蒸去除油脂並切片,加入川燙過的蘆筍、金針菇、豆芽菜、木耳絲、胡蘿蔔絲,以及小黃瓜絲、大蒜末、香油,攪拌均勻即可。陳珮蓉指出,加入大量的蔬菜,可降低臘肉的鹽味,營養價值高也更均衡。

第二道,「蒜蓉大明蝦」變身「明蝦和風沙拉」,將明蝦切成小段,並加入當季的新鮮水果,如蘋果、水梨、蕃茄都很適合,最後灑上少許的和風醬,攪拌均勻後即可食用,或用紫菜、海苔片包著沙拉一起吃,不但降低膽固醇,也增加纖維攝取量。

第三道,「酥炸鮮魚」變身「砂鍋魚頭」,陳珮蓉指出,代表年年有餘的魚料理,在除夕夜可不能少,但魚頭常常剩著沒人吃,這時可將魚頭加入高湯,以及大白菜、豆腐、金針菇、冬粉等,就變成食材豐富的美味沙鍋魚頭。

第四道,「佛跳牆」變身「鮮菇蔬食鍋」,年夜飯的佛跳牆總是好料都吃光,剩下油膩且味道濃郁的湯汁,陳珮蓉建議,隔天可利用剩餘湯汁加入當季的蔬菜,如芥菜、大白菜、菜心、菇類、山藥、冬筍等,就是蔬菜量非常豐富的湯品,也可加入麵、冬粉煮成火鍋,或加米飯變成粥。

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




健康飲食過新年 歡度新春佳節

Jan 31, 6:13AM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

農曆春節假期期間,在放鬆享受美味佳餚的同時,除了要小心脂肪悄悄上身,也得注意身體健康!根據統計,每年春節假期到急診求診的患者,以上呼吸道感染最多、再來是急性腸胃炎、而心血管疾病的發作則是第三。家醫科醫師因此提醒民眾,年假期間還是得維持正常作息、不暴飲暴食、不熬夜,才能健康過新年。

▲歡度新春佳節 健康飲食過新年(圖/健康醫療網提供)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家庭醫學科醫師鍾鎮鴻指出,春節期間正處於寒冷冬季,氣溫變化大,健康的人都可能感受到一些身體不適,有慢性病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氣喘的患者,更容易因天氣不穩定而引起血壓、呼吸系統的變化。因此,每年春節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往往是急診裡最多的!

此外,年菜內容多半都是以高熱量的高湯或是進補食物為主,若這些食物吃過量時,體內就會累積過多油脂,容易造成脂肪肝、動脈血管硬化及代謝性疾病,增加罹患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等「三高」的風險。加上年菜豐盛,許多民眾總愛在年節暴飲暴食,導致因急性腸胃炎而掛急診的人數暴增!

鍾鎮鴻因此提醒民眾,在歡度新春佳節的同時,應儘可能貫徹健康飲食原則,多吃高纖、少吃高鹽、高油和高糖的食物,並避免飲用高熱量的酒精和含糖份的飲品。另外,趁著假期多進行戶外活動,不僅有益身心,又可活絡親友間的感情,何樂而不為呢?!但要注意的是,出外運動遊玩別忘了注意保暖,避免併發症發生。

資料來源: www.healthnews.com.tw/





If at any time you'd like to stop receiving these messages, just send an email to fulltextrssfeed_com_feeds_feedburner_com_ettoday_health+unsubscribe-cetua=chunhui.pixnet.net@mail.feed2email.net.
To stop all future emails from feed2email.net you can reply to this email with STOP in the subject line. Thanks

ChunHu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